手机电量低于20%时的恐慌,曾是现代人的“通病”;而如今,一场因充电宝质量引发的召回风波,让“充电宝焦虑症”成了新的社会症候。过去一个月,从品牌集中召回、退款纠纷到消费者被迫成为“维权专家”,这场危机暴露了行业长期积累的安全隐患与信任缺失。
一、召回漩涡:消费者的维权马拉松
据36氪7月16日报道,近期多品牌充电宝因未通过3C认证或存在安全隐患启动召回,但执行过程混乱不堪:
- 退款难:有消费者6月29日申请召回,直至7月13日仍未收到退款;
- 换新质量问题:部分用户收到替换产品后仍出现故障,客服却拒绝退货;
- 流程卡顿:寄回产品后一周无进展成为常态,消费者陷入被动等待。社交媒体上,网友甚至为“猝死”的充电宝撰写悼文,戏谑背后是无奈的宣泄。
这场风波的根源可追溯至行业长期“重数量轻质量”的野蛮生长:
- 安全失控:部分厂商为抢占市场,无视安全标准。例如2017年“怪兽充电宝”被曝适配器冒火星、烧损等问题,却仍加速铺货;
- 低价陷阱:过度依赖低价策略导致品控滑坡。2025年6月行业报告指出,质量失控是“长期低价扩张的必然结果”;
- 监管滞后:此前消费者对充电宝爆炸新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行业乱象被彻底撕开。
面对召回困局,用户被迫多线“作战”:
- 技术型维权:研究产品型号、锂电池处理规范,化身“民间专家”;
- 行为转变:部分人暂停购买,“等新国标落地再考虑”;更多人转向快充头或减少外出用电;
- 替代方案兴起:轻薄安全型充电宝(如罗马仕薄款)销量激增,成为新选择。
7月15日,36氪转载消息称充电宝新国标即将出台,将设定更严格技术门槛。专家指出,根治焦虑需三方合力:
- 监管层:加速新规落地,严惩违规厂商;
- 企业端:摒弃“海量铺货”思维,如“赛维时代”尝试光伏+充电桩+分时租赁的创新模式;
- 消费者:认准3C认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充电宝从“救星”沦为“隐患”,折射出制造业粗放发展的代价。当消费者为60元到300元不等的召回产品奔走时,这场危机已不仅是行业阵痛,更是一次对“中国制造”信任体系的重塑。新国标能否成为解药?答案将决定“充电宝焦虑症”的病程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