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国钟表协会机械表文化(天津)研究中心在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全国性专业研究机构的诞生,不仅填补了国内机械表文化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也标志着中国制表业从“技术突围”向“文化深耕”迈出重要一步。
据了解,作为全国性、专业性机械表文化研究平台,中国钟表协会机械表文化(天津)研究中心旨在系统挖掘机械表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为行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提供文化支撑。中国钟表协会理事长张宏光表示,该研究中心主要有三大功能。在基础理论研究与机械表文化挖掘领域,研究中心将梳理中国机械表的历史脉络,汇集机械表经典品牌的发展历程,总结传统工艺,建立机械表文化数据库。在学术研究领域,将开展机械表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研究,如国潮设计、工匠精神的当代诠释、机械表与智能技术的融合等,发布《中国机械表文化白皮书》等成果。在产业服务领域,将为企业提供文化赋能,连接企业、学术界与消费者,推动文化成果转化为产业价值。
此外,研究中心将依托钟表博物馆等设施,通过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普及钟表文化,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文化竞争”。中国钟表协会倡导各机械表企业提供历史档案、经典产品、工艺案例,参与研究中心的项目合作。研究中心将邀请高校等机构参与研究,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让消费者参与文化传播。
自1955年诞生以来,海鸥表持续不断创新,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打破瑞士长达百年的技术垄断,成为中国制表品牌在世界钟表行业的一面旗帜。“我们已经全面掌握了中国制表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100%自研机心、全链路自主可控,彻底扭转了行业‘缺芯少核’的被动局面。未来,要用制表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回答‘中国计时重新定义国际计时’的强国命题。”天津海鸥表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徐创越说,研究中心将在海鸥品牌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升华,构建系统化的中国机械表文化传播体系,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市场价值的机械表文化IP(知识产权),擦亮“津”字招牌,展现民族制表工业的硬核实力与民族自信。今后通过联合开发、技术授权、标准推广等方式,把研究中心的先进技术、工艺、标准向行业内中小企业扩散,带动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提升。
天津海鸥表博物馆备案成功更名揭牌仪式同日举行。据了解,海鸥表博物馆于2010年建成,拥有全国最大的国产机械表历史实物库,馆藏数量超过1000件,完整覆盖新中国制表工业的发展史,为研究中国机械表发展提供了核心文献与实物资料。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访客超过17万人次,单日接待量达千余人。去年年底,天津海鸥表业集团对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在保留历史印记的基础上,增加全新表达和创新成果,突出“老”与“新”、“民族”与“世界”的碰撞感,更多地传递出中国计时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近日,海鸥表博物馆被正式列入天津市博物馆名录,更名为天津海鸥表博物馆。(记者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