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集中管理与智能分析:监控易让分散日志成为排障“线索库”
当服务器毫无预兆地出现蓝屏现象,与此同时防火墙还频繁发出报警提示,并且数据库连接也中断了的情况下,运维工程师下意识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去‘查日志’。然而实际状况却是:服务器的日志是存放在本地磁盘当中的,防火墙的日志则保留在设备缓存里,而网络设备的日志更是分散于各个机房,想要把这些日志全部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那简直就如同在茫茫大海里去捞一根针一样困难重重。就拿某央企来说吧,曾经遭受过勒索病毒的猛烈攻击,耗费了整整3天的时间,才从多达200多台的设备当中勉强拼凑出攻击所经过的路径,如此一来,便错失了应对这一情况的最佳处置时机,最终致使核心数据被加密,进而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伴随《网络安全法》以及《数据安全法》针对日志留存与分析方面的要求愈发严格起来,再加上企业IT架构也呈现出复杂化的态势,日志管理如今已然从曾经的“可选功能”转变成了当下的“必备能力”。监控易所推出的日志集中管理方案,凭借着“全格式采集”、智能分析以及告警联动等一系列举措,使得那些原本分散开来的日志能够摇身一变,成为在故障排查之时的得力“线索库”,同时也成为安全防护方面颇为有效的“预警器”。
一、日志管理的“三大困境”:为何日志越多,排查越难?
在传统的日志管理模式当中,日志并不能够将其应有的‘故障线索’这一作用发挥出来,反倒转变成了运维方面的负担。其核心存在的痛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日志分散成“信息孤岛”
某三甲医院所配备的IT系统涵盖了多达50台服务器,同时还有30台网络设备以及20套安全设备。这些设备的日志都是分别存储在各自设备本地的,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数量多达200多个的所谓‘信息孤岛’情况。当该医院的HIS系统出现崩溃状况的时候,相关工程师就不得不逐台去登录这些设备以便下载日志,仅仅是收集这些数据这一项工作就花费了足足4小时的时间,进而也就错过了进行修复的黄金时期。
2. 格式杂乱如“天书”
不同厂商所生产设备的日志格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就拿防火墙日志来说,其会以“OID:1.3.6.1.4.1.2021.10.1.3.1”这样的标识来表示CPU负载过高的情况;而数据库日志呢,则是用“ORA-00600”这一代码去标识内部所出现的错误,要是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那根本就没办法对这些日志进行解读。在某金融机构遭遇的网络攻击事件当中,由于没能及时对防火墙的SNMPTrap日志加以解析,所以使得这次攻击持续了足足6个小时之后才被发现。
3. 人工分析效率“低下”
在海量的日志当中,实际上所含有的具备真正价值的信息占比还不到5%。就拿某电商平台业务促销的特殊时期来说吧,其产生了多达2TB的日志。工程师们要人工去筛选那些和‘支付失败’相关的记录,结果耗费了足足8个小时的时间,才最终定位到数据库存在死锁的问题。而这个时候,已经对10万笔交易产生了影响。
二、监控易日志管理方案:让日志“会说话、能预警”
监控容易构建起涵盖采集、解析、存储、分析以及告警等环节的全链路日志管理体系,借此能够把分散开来的日志转变成可径直用于排查故障的‘结构化线索’。
1. 多格式日志采集:一网打尽所有“声音”
监控易支持全类型设备日志的集中采集,打破“信息孤岛”:
全协议兼容:能够支持Syslog、SNMPTrap、WindowsEventLog、数据库审计日志等多达10余种格式,可适用于服务器(涵盖Windows及Linux系统)、网络设备(像交换机、路由器这类)、安全设备(比如防火墙、IPS)、应用系统(诸如OA、ERP等)等各种各样的场景。
在智能解析转换方面,其内置了多达2000余种厂商设备的日志字典,能够自动把那些晦涩难懂的代码转化成可以直接阅读的内容。就好比针对防火墙所出现的诸如“OID:1.3.6.1.4.1.12345.1.2.3”这样的代码,可将其解析成为“攻击类型:SQL注入,源IP:192.168.1.100”这样清晰明了的表述。再比如对于Oracle所出现的“ORA-01653”这一代码,能够将其翻译为“表空间不足”的意思。
分布式采集方面:利用TS采集器在各个机房设置本地日志收集点,之后将收集到的日志同步传输至总部CCU控制台,如此一来,便能有效规避广域网带宽所面临的压力。就某集团下属几百个网点而言,其日志在经过本地预先处理之后,仅仅上传那些关键信息,如此操作,带宽的占用量大幅减少了90%。
2. 智能检索分析:秒级定位“关键线索”
借助监控手段来实施全文检索以及多维分析,如此一来,以往那种如同‘翻山越岭’般艰难的日志查询操作,此刻就能够实现像‘一键直达’这般的便捷效果了。
关键词的精准检索方面:当输入诸如“登录失败”“端口down”“数据库死锁”这类关键词的时候,系统能够在10秒之内将所有与之相关的日志予以返回,并且会把匹配的内容以高亮的形式显示出来。就拿某企业排查“财务系统登录异常”这一情况来说,其通过输入“用户名=adminAND 登录失败”这样的检索条件,在短短5秒之内就精准定位到了10条暴力破解记录。
多方位筛选情况:其能够依据不同条件来完成筛选操作,像时间方面,诸如“近1小时”这样的时间段;设备类型方面,比如“防火墙”这类设备;日志级别方面,像“紧急/警告”这种级别;还有来源IP等条件,可将这些条件进行组合筛选。就好比说“在近24小时内,来自外部IP且属于防火墙的紧急级日志”,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快速确定潜在的攻击行为。
关联分析方面:能够自动对同一事件的多设备日志予以关联,进而将故障的全貌还原出来。就好比在服务器出现蓝屏情况之时,系统会同步把同一时间的网络设备端口状态日志以及UPS电源日志展示出来,以此来判断究竟是因为“网络中断”,还是由于“供电故障”而引发的状况。
3. 日志告警联动:从“事后分析”到“事前预警”
监控容易把日志分析、告警系统以及AI知识库相互联动起来,以此达成对故障做到‘早发现、快解决’的效果。
阈值告警方面:设定日志异常的阈值,就好比设定“10分钟内出现5次SSH登录失败”或者“1分钟内发生3次数据库死锁”这样的情况。当达到所设定的阈值时,便会借助短信、邮件来推送告警信息。有一家互联网企业就运用了这一功能,成功提前了2个小时察觉到黑客的暴力破解行为,进而能够及时地对攻击予以阻断。
AI智能推荐方案:在告警被触发之后,便会自动与监控易AI知识库形成关联,进而对历史解决方案予以推荐。就好比出现“SQL注入攻击”这样的告警情况时,该系统就会推送诸如“防火墙规则配置”以及“Web应用加固”等一系列步骤,以此来助力工程师能够更为迅速地对相关情况做出处置。
合规留存及审计相关情况:日志的存储时长能够达到等保2.0所规定的要求,也就是不少于6个月。并且它还可以依照时间以及事件类型来生成审计报表,如此一来,便能较为轻松地去应对监管方面的检查。就拿某银行来说,其凭借合规报表,成功地通过了银保监会针对日志留存所开展的专项检查。
三、客户价值:从“日志迷宫”到“排障利器”
监控易所提出的日志管理方案能够给企业带来不少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企业在运营效率上实现一定的提升,二是能够促使企业在面对各类风险时实现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可谓是一种双重的突破。
1. 故障排查时间缩短80%
在某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系统出现宕机情况之际,借助日志集中检索这一方式,能够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里就精准定位到‘存储链路中断’这一故障原因。与之相比,以往依靠人工逐台进行排查的话,往往需要耗费足足4小时的时间。如此一来,通过日志集中检索的方式,其效率相较于之前人工逐台排查的方式提升了多达48倍。
2. 安全事件响应提速70%
某省医保局借助日志告警联动这一方式,成功把勒索病毒攻击的发现时长从以往平均的12小时大幅缩减到了仅仅30分钟,如此一来,便有效规避了医保数据面临被加密的风险情况。
3. 合规成本降低60%
日志能够自动留存,报表也可自动生成,如此一来,某金融机构在等保合规方面的工作量就得以大幅削减,足足减少了五分之三。并且,每年在审计人力成本这块儿能节省下来的费用超过了10万元。
4. 根因定位准确率提升70%
借助对多设备日志展开关联分析,某电商平台在故障根因判断方面,其准确率出现了显著提升,由原本的30%一下子提升到了100%,如此一来,便有效规避了那种仅仅针对表面症状进行处理,类似‘头痛医头’的无效操作情况。
结语:让日志成为IT运维的“智慧大脑”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日志所扮演的角色已然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是单纯的“故障记录”了,事实上,它更是成为了IT系统当中犹如“神经网络”一般至关重要的存在,同时也仿若安全防护领域的“眼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监控易借助对日志展开的集中管理以及智能分析等相关举措,能够促使原本分散开来的日志数据发生转变,进而转化成为可以据此采取实际行动的深刻洞察,如此一来,便使得运维工作从以往那种单纯的“被动响应”模式逐步迈向了“主动预防”的全新模式。
倘若每一条日志皆能够得以精准解析,每一回异常均能够被及时察觉捕捉,每一次故障也都能够被迅速找准定位,那么企业的IT系统才可以切实达成‘可知、可管、可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