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颌面颈部复杂的脉管系统:颈总动脉的分支走向、上颌动脉的细小分支、深浅静脉的错综交织……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对着平面图谱死记硬背,或者依赖稀缺的标本,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如今,星慧数字推出的口腔解剖生理学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这一难题终于被VR技术破解。
颈部静脉
传统教学中,头颈部动脉、静脉和淋巴结的立体关系难以直观呈现。例如,甲状腺上动脉与舌动脉的毗邻关系,或是颌面部浅层静脉网的分布,仅靠二维图片很难建立空间认知。而VR口腔解剖系统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将脉管结构1:1还原,学生通过大屏幕或头戴式VR设备即可“钻入”虚拟颈部,720°观察每一根血管的走行。
系统界面设计简洁高效:
- 左侧树形菜单:清晰列出动脉、静脉、淋巴结等模块,点击即可切换学习内容,如“颈总动脉分支”或“头颈部深静脉”。
- 右侧功能栏:提供“染色”突出血管分布、“冲击波”透视深层脉管、“拆分”剥离周围组织等功能,帮助学生聚焦重点。
- 中央显示区:支持自由旋转、放大缩小,比如观察上颌动脉分支时,可逐级展开蝶腭动脉与腭降动脉的细微分支,像拆解“血管树”一样直观。
上颌动脉
系统的亮点在于将静态解剖转化为动态学习:
- 动脉分支追踪:选择“自动旋转”功能,3D模型会慢慢自动旋转起来,配合“画笔”标注,学生能轻松记忆动脉的起始位置。
- 静脉网络透视:通过“染色”功能,会区分骨骼、头颈部浅层静脉(如面静脉)与深层静脉(如颈内静脉),层次分明,避免混淆。
- 淋巴结定位训练:用“拆分”功能剥离肌肉后,颌下淋巴结与颈深淋巴结的分布一目了然,比标本观察更灵活。
头颈部的动脉
- 安全无风险:无需接触真实标本或担心操作失误,可反复练习。
- 突破时空限制:学生通过电脑或VR设备随时学习,尤其适合复习和远程教育。
- 即时反馈:操作错误时系统会提示(如误认颈外动脉分支),帮助学生及时纠正。
某医学院教师反馈:“学生能亲手‘拨开’虚拟肌肉观察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关系,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课堂效率翻倍!”
口腔解剖生理学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正改变着传统医学教育的模式。在颌面颈部脉管学习中,它让抽象的知识立体化、复杂的结构可视化,学生从被动记忆转向主动探索。这种“可触可感”的学习方式或将成为口腔医学教育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