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无论是品牌、平台还是创作者,都绕不开一个现实问题——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碎,越来越难做。
内容需求在增长,预算却在收紧;平台在扩散,内容标准却越来越细。这种时候,小编最常听到的问题是:“怎么又快又好地搞出一批符合调性的内容?”
最近,小编刷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内部展览,来自一家专注品牌内容服务近10年的机构。他们把自家这些年的项目经验梳理了一遍,还总结出了三种主流内容生产方式:人力内容(Content)、人机协作(Content+AI)、AI驱动(AI)。不仅讲方法,还晒出了不少真项目真结果。
小编特地整理了一下,分享几个里面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生产“方法论”👇
第一种方式:纯人力内容(Content)关键词:平台化供给 + 项目管理体系
说实话,虽然现在AI很热,但很多品牌的核心内容,依然需要依赖创意人力来产出——比如品牌IP、产品首发KV、线下Campaign等等,这类内容必须有创意、有节奏、有标准。
所以,“人”的价值依然很高。但这个“人”,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讲究系统化执行。
小编看到的这个展览,提出了一个很实用的组合打法觉得非常实用分享给大家
内容平台 + 专业PM:
一方面,他们聚合了10万+创意供给资源,可以按需调配设计师、动画师、插画师、创意工作室等;另一方面,内部沉淀了一整套标准化项目管理SOP:从Brief模版、进度对齐、项目日志,到回访与复盘,全流程清晰透明。
比如他们跟一家大型跨国消费公司合作了9年,为旗下10个品牌做了500多个项目,从产品概念到包装落地、商详、视频、路演一条龙搞定。客户只需要对接1-2个PM,就能实现内容的高效协同。
这种“系统+人”的方式,其实解决的是从0到1的内容建设问题。新产品、新渠道、新场景,想打响第一枪的时候,这一套很关键。
关键词:内容批量化 & 结构化
当品牌内容进入日常运营阶段,尤其是电商大促、私域更新、社媒矩阵等场景时,内容就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上百上千的SKU在等着上线。
靠人海战术显然不现实,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方式:人+AI 的协作式内容生产。
小编在展览里看到两种特别实用的应用场景:
1)平面素材批量延展
原来做一批电商Banner,得2-3天;现在,借助AI+模板库,只需要2小时。
他们会针对品牌特征,定制模板和点位库,再结合AI图文工具,完成尺寸适配、场景匹配。适用于双11大促、SKU上新、活动平面、朋友圈素材等。
2)视频内容智能混剪
很多品牌现在有几百上千个门店账号,都要发内容,怎么办?
这个团队提供了一站式“内容工厂”方案:
📦 视频原料库建设
🧠 内容结构范式整理
🤖 AI视频混剪,过审率高达99%
📤 内容自动分发
📊 数据自动回流分析
日更不重样、还符合品牌调性,谁看了不说一句:懂我!
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从1到♾️”的内容放大场景,用来处理结构性强、规则清晰、可批量生成的内容。
关键词:AI创作者生态 & 新形式创意
2023年以来,AIGC彻底走进大众视野。但在品牌内容界,AI并不只是“玩具”,而是在逐步成为生产力工具。
展览中展示了不少来自AI创作者的内容,包括:
- AI生成的中式时尚大片(构图、色彩、场景极为考究)
- 电商产品图的AI置景
- 新年祝福动画、节日创意短片等AI视频内容
小编特别关注的是:他们不只是用AI,还在搭建AI生态。举办沙龙、共创计划、搭建提示词库、研究ComfyUI等工作流……这说明AI创意不再靠“灵感爆发”,而是可以结构化复制,变成稳定的内容形式。
对于品牌来说,这种“纯AI内容”虽然现在还不能全面替代传统创意,但在某些轻量、快闪、趣味型传播场景中,性价比高、形式新、传播强,已经有不少案例能跑起来了。
“人”解决创意起点,“人+机”放大内容产能,“机”探索内容新边界。从这场展览背后可以看出,内容行业正经历从“单点爆破”到“系统协作”的转变,从“纯人力生产”到“人机混合协同”的演进,以及从“传统内容形式”到“AI驱动创意”的升级。对于品牌内容负责人和内容创业者来说,理解这三种生产方式的运作逻辑,提前搭建相应的组织能力与内容供应体系,已经成为未来几年能否高效应对市场变化、保持持续产出的关键。
🤖 如果你对内容生产的工作流、项目结构,或者AI在创意中的实际应用也感兴趣,欢迎关注小编!后续还会持续分享更多一线的真实案例、工具组合拆解、以及“人+机”协作的实战经验。有任何想讨论的,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你在内容制作中遇到的难题,或许我们已经踩过坑,一起探讨说不定就能找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