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广州的一所初中里,有这样一位少年:
他能用C++编写贪吃蛇游戏,用AI设计飞机预警系统,还能像背诵地铁线路图一样熟稔历史事件。
13岁的隽烨,用代码与兴趣编织出独特的成长轨迹——
当同龄人沉迷手游时,他在研究A350客机的引擎参数;
当编程课上同学们还在调试基础代码,他已开始构思"AI历史模拟器"。
这段融合了代码逻辑与飞行梦想的旅程,不仅展现了少年对科技的狂热,更揭示了编程如何重塑一个孩子的思维维度。
地铁线路图里的编程启蒙
故事要从四年级的一个周末说起。
当其他孩子还在把玩玩具飞机时,隽烨已经能默画出广州地铁全线路图。
“他从小坐地铁就盯着线路图看,看完一遍就能记住换乘站。”妈妈笑着回忆。
这种对结构与逻辑的天然敏感,在遇见编程后终于找到了出口。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奥数班隔壁教室试听了Python课。
“老师让我们用turtle库画正方形,我觉得比做数学题有趣多了。”从此,他的书包里多了一本《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
但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六年级
当线下课因路途奔波消耗大量时间时,学而思编程课成了新选择。
“第一次上直播课就迷上了班级PK,为了叠buff赢积分,我能研究一晚上代码。”
从贪吃蛇到AI预警系统的代码进阶
在学而思编程的课上,隽烨展现出惊人的学习速度。
别的同学还在练习基础语法,他已经开始自学C++。
“我用C++写了贪吃蛇游戏,AI控制的蛇能自己找食物。”他兴奋地描述,
“后来又设计了一个智能点名小程序,课堂上老师需要随机抽选同学回答问题时,我用它快速完成点名——只要点击开始,屏幕就会滚动显示学号,按下停止键就能精准锁定被点同学,还能自动记录每位同学的被点次数,方便老师关注到每个同学的课堂参与度。"
而真正的挑战来自AI与编程的结合。
“我想做一个飞机撞鸟预警系统,先用AI绘画设计界面,再用C++写逻辑。”
他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声波驱散算法:“鸟群距离500米时该发多强的声波?我查了很多鸟类学资料,才搞清楚不同鸟类的听觉频率。”
如今,这个未完成的项目躺在他的GitHub仓库里,等待着下一阶段的优化。
当飞机模型遇上历史辩证法
在编程之外,隽烨的兴趣图谱同样令人称奇。
“我在纸上手绘过改良版飞机油箱的设计图,想搞清楚如何增加航程又不影响客舱空间。”
更特别的是,他将编程思维带入了历史的学习之中。
“如果安史之乱没发生,唐朝会怎样?”这个问题他用AI做了推演。“我输入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数据,让AI模拟不同决策的后果。”
他发现编程与历史竟有共通之处:“都需要设定条件,然后看逻辑推演的结果。”
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让他在历史小论文中总能提出独特观点——
比如用编程逻辑分析“清朝闭关锁国”的决策链条,得出“信息闭环会导致系统崩溃”的结论。
未来计划:用代码重构世界
谈到未来,隽烨的眼睛亮了起来。
"我想考广州二中的科技班,然后学AI专业。"
他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全知AI":"能模拟历史、设计飞机气动布局,甚至帮同学用算法拆解道法思维导图。"
最近,他正在研究大模型框架:"DeepSeek的底层逻辑很有意思,我想试试能不能优化它的历史事件推演模块。"
在同学眼中,他是个"怪才":
既能用Python爬取全班的作业提交数据做成可视化图表,又能在历史课上用AI生成不同视角的事件分析。
"有次我用编程帮同学解决了历史小论文的结构难题——把事件节点做成流程图,老师说这是'降维打击'。"
成长启示:兴趣是最好的编译器
从地铁线路图到AI模型,隽烨的成长证明:
编程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掌握多少语法,而在于培养拆解问题的思维。
"他现在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了,"妈妈感慨,"看到新闻里的飞机失事事件,他第一反应是'能不能用AI分析失联原因'。"
这种思维的转变,或许正是编程教育的终极意义: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 "代码工人",而是赋予孩子用逻辑思维解构问题、用创新能力重构世界的勇气。
当隽烨用代码模拟飞机引擎参数时,他不仅在学习编程,更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框架,
在这个框架里,兴趣是最好的编译器,逻辑是通用的编程语言,而所有的好奇与热情,终将被编译成照亮未来的代码。
这个13岁的"代码飞行员",正驾驶着用代码与想象力打造的虚拟飞机,在科技的天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航线。
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他真正掌握AI这门"空中交通管制"语言后,必将翱翔于更广阔的科技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