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美国波音麻烦不断、特朗普政府施压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空客终于做出了重大的决策,为中国带来了一份“大礼”。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中方便迅速取消了先前的某项限制措施,给两国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德法航空放大招
2023年7月15日,空客公司正式宣布,将与中国企业展开A321机型机身系统装配的合作。这一决定标志着空客A321系列首次在中国进行机身系统装配,开启了这款全球畅销机型在本土化生产方面的重要进展。
A321作为空客单通道家族的主力机型,一直以其卓越的航程和高载客量在全球航空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需求量激增,供不应求。此前,空客天津总装线已累计交付了近800架A320系列飞机,其中2024年交付的机型中,40%为A321。这项新合作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空客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角色。
2023年7月初,首架A321机型的前后机身已经抵达天津,预计在10月完成系统装配后,将交付至总装线,正式投入生产。这一举措背后,离不开德法两国的深度协作。作为空客的最大股东,法国和德国政府在其战略布局上长期扮演着关键角色。从2008年空客天津总装厂的落成,到2025年第二条总装线的投产,德法始终把中国视为其全球产能布局的核心。此次A321的本地化生产突破,不仅体现了空客在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也展现了德法对中国航空制造业技术能力的高度信任。
空客此时的战略加码,显然与竞争对手波音的困境密切相关。自2018年波音737 MAX发生空难以来,波音陷入了长期的危机。2025年3月,美国法院宣布将重新启动对两起737 MAX空难的刑事审判,进一步暴露了波音在安全隐患整改方面的不足。此外,波音发动机供应商CFM国际的产品也被曝出存在烟雾泄漏风险,进一步影响了市场信心。反观空客,凭借A320系列的稳定表现,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55%的市场份额,现役机队也超过了2200架。而美国政府最近加强对无人机等领域的出口管制,旨在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这一政策反而进一步推高了空客的市场竞争力。
空客中国首席执行官徐岗明确表示,中国的供应链在提升全球产能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天津总装线生产的飞机中,已有四分之一出口到海外。更深层次的博弈在于,中欧关系的回暖。此前,由于某些个别事件,中欧立法机构的交流一度遇阻。2023年7月16日,中方宣布与欧洲议会同步取消了相互交往的限制措施,释放出深化合作的积极信号。而空客A321项目的落地,也成为了中欧关系回暖的标志性事件。
中方回应
空客宣布合作后不到24小时,中方便迅速作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证实,双方已达成协议,全面恢复立法机构的交往,并同步取消了此前的限制措施。这一“闪电般的回应”超出了市场的预期,显示了中方在深化中欧合作方面的重视。
这次撤销的限制措施,主要涉及中欧立法机构的人员往来。长久以来,立法机构的交流是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关键纽带。由于某些个别事件,2025年中方对部分欧洲议员实施了制裁,导致双方的交流陷入停滞。然而,随着这次同步解禁,标志着中欧在政治互信层面取得了突破。正如林剑所说,这一举措将为中欧关系“注入新动力”,对空客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随着中欧交流的恢复,空客在中国的工业布局将更加顺畅。目前,空客天津第二条总装线的建设正在加速,预计到2026年投产后,产能将翻倍,届时70%的天津产飞机将是A321机型。更紧密的供应链协作将进一步帮助空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交付效率。
全球航空格局迎来转变
空客A321在中国的首装,可能成为全球航空格局的一个转折点。目前,空客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高达55%,而波音由于737 MAX事件,市场份额持续下降。此次空客与中国的合作,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优势,甚至可能在窄体机市场中形成对波音的压倒性领先。
对于中国航空工业而言,参与A321机身系统的装配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的机会,还为本土企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西飞天津公司此前已经为A320系列装配了104架机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A321项目,中国企业将接触到更加复杂的系统集成技术,推动本土供应链向更高端的方向延伸。
在全球地缘经济博弈的背景下,这一合作也释放出了明确信号。当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来遏制中国时,欧洲选择了深化与中国的合作。这种“分化”趋势可能会重塑全球产业链的格局,影响未来的全球经济发展方向。
结语
此次德法联手送出的“大礼”,不仅是A321机型的本地化生产,更是中欧关系回暖的风向标。随着天津空客A321装配线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欧在航空领域合作的新篇章即将展开。未来,这一合作可能会成为更紧密的中欧航空合作时代的催化剂,为双方带来更加深远的商业与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