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异军突起,已从“跟跑”跃升至“并跑”阶段,甚至在部分领域领先全球。 这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政策、资本涌入和技术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力争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2027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地方政府更是积极响应,北京力争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圳计划培育10家百亿级企业,浙江则依托数字工厂加速产业落地。 湖北更是设立百亿级人形机器人母基金,武汉配套20亿产业基金,北京更进一步打造全球首个“硬件母平台”,上海则建立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形成强大的政策和资金双轮驱动。
资本市场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2025年1月至5月,具身智能领域融资总额高达232亿元,投资事件达114起,远超2024年全年总和。美团、宁德时代、华为等巨头纷纷押注,其中美团尤为激进,一个月内投资了它石智航、星海图等6家企业;宁德时代领投银河通用11亿元,旨在探索机器人在新能源工厂的应用;腾讯和阿里则重点关注硬件核心技术,投资了宇树科技的灵巧手和钛虎机器人的关节技术。7月,它石智航更是一举拿下1.22亿美元融资,创下中国具身智能天使轮融资纪录;星动纪元、云深处等四家企业三天内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 这些巨额投资充分表明,人形机器人赛道已从实验室的“玩具”华丽转身,成为备受瞩目的“产业新引擎”。
技术突破是产业腾飞的关键。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式跨越L2门槛,实现了办公室场景的多任务协同。银河通用G1机器人在北京药房自主完成药品分拣;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工厂灵活搬运零件,还能兼顾贴标签、拧螺丝等工作;智元机器人在绵阳工厂流水线上“上岗”,其工作场景通过直播向公众展示。这些应用场景的成功落地,离不开三大核心技术的融合:第一,视觉、语言、动作的融合技术日趋成熟,例如理想汽车已成功应用该技术;第二,顶尖人才纷纷转向机器人领域,华为前CTO陈亦伦、百度智驾负责人李震宇等行业大牛的加入,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第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超过35%,六维力传感器也即将实现量产。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四大件”(行星滚柱丝杠、无框电机、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的国产化率的提升更是功不可没。贝斯特突破C0级精度(工业母机标准),其产品通过三花智控送样特斯拉;震裕科技日产能达100套,涡轮蜗杆已获得小批量订单。步科股份第三代产品已达到与美国科尔摩根比肩的水平,雷赛智能的微型伺服电机响应速度提升40%,完美适配手指关节的精细操作。绿的谐波占据全球26%的市场份额,打破了日本哈默纳科的垄断;中大力德产品寿命突破1.5万小时,成本比日系产品低35%,并已向优必选、小米供货。昊志机电的量产即将到来,柯力传感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测中国2030年力矩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328亿元。 具体而言,在行星滚柱丝杠、无框电机、谐波减速器和六维力传感器等方面,中国企业均取得了显著突破,例如:某企业研发的全身28轴协同运动机器人,其伺服系统扭矩密度高达35Nm/kg,并已完成上下楼梯测试,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5%,成本比进口产品低30%;另一家企业研发的微型传动模组尺寸仅为15mm×20mm,手指拥有12个自由度,能够完成拧瓶盖、书写等精细动作,并通过了ISO9001认证。 这些技术突破有力支撑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商业化落地速度远超预期:优必选2025年交付超过300台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吉利、比亚迪等汽车厂商的生产线;港仔机器人获得1000台安保机器人订单,金额达3亿元;中国移动1.24亿元的订单则被智元和宇树瓜分。 工业场景成为人形机器人应用的绝对主力军: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200万台,其中63%将应用于制造业。特斯拉Optimus已进入得州工厂进行测试;银河通用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电池仓储机器人;华为计划在东莞量产人形机器人。 这些大规模应用的背后是成本的快速下降:2024年单台成本约50万元,2025年由于规模化生产和部件国产化,成本已降至30万元以内。
英伟达CEO黄仁勋精准地预测:“这是AI的下一波浪潮”,而中国企业无疑正站在这波浪潮的浪尖之上,引领着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