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电报员杰克·菲利普斯用摩尔斯电码发出“CQD MGY”的绝命求救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场灾难催生出人类首个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这一由卫星通信、数字选择性呼叫技术编织的“生命链”,如今正跨越海洋,延伸至健康领域——在第三届链博会健康生活链展区(E3馆),基因测序仪、AI手术机器人、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等创新产品,正以“链式共生”的姿态,重构全球健康产业的协作图景。
根据QYR(恒州博智)最新统计,2024年全球医疗健康市场销售额达到57323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8459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8%。更值得关注的是,世界银行参与编写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指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健康产业企业,生产效率比仅服务本土市场的企业高出30%-50%。不难看出,当疾病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健康产业早已突破地理边界,全球化协作成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核心路径。
以GE 医疗为例,复杂高端设备正通过全球精密分工与本土智造枢纽的协同图谱,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持续提升抗风险能力。如,GE 医疗CT机等高端设备的核心零部件来自全球 1000 余家供应链伙伴,其北京基地2024年出口额同比增长30%,供货100余国,这种“离岸不离链”的模式,使设备交付周期缩短,成本大幅降低,也正因如此,GE 医疗的Revolution CT机交付周期从18个月压缩到9个月,成本降低25%。
而“链式共生”的大势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产业深层次变革。甘肃省医药健康产业链通过“道地药材种植→原料药生产→制剂与设备制造→终端医疗服务”的全链条模型,展示了如何将定西当归转化为抗肿瘤药物,再通过重离子治疗系统实现精准打击。这不仅是技术的整合,更是全球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
事实上,首届链博会举办以来,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借助这一全球性平台,为生命科技产业提供“中国方案”。在华熙生物的展台上,透明质酸原料的国际标准认证证书(覆盖全球60%市场)熠熠生辉;华大基因则重点展出了“GenSIRO-16灵曦高通量基因检测AI+本地化解决方案”。目前,该解决方案已应用于病原微生物、遗传病、肿瘤等多类检测场景,推动公共卫生建设和精准医学进一步普及。
不难看出,中国创新力量正从全球生产链的参与者,跃升为规则制定的贡献者,在健康产业链的价值高端发出强音。另外,从陇原药香到全球标准的跃升,再到CT机“世界地图”的精密交响,本届链博会更是生动诠释了行业协作变革——即通过跨国技术整合,破解断链痛点,基于全球供应链协作,锻造产业韧性,最终实现全链整合与标准引领,共同定义未来格局。
百年前泰坦尼克号的绝望电波到如今链博会的生机勃勃,人类对抗疾病的历程本就是一部协作史。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当下,链博会以开放之姿,为全球健康产业搭建起坚实的协作桥梁。本届链博会健康生活链展区清晰证明:健康福祉的提升绝非零和博弈,而是全球协作产生的乘法效应。面对地缘波澜,唯有秉持开放包容,深化互利共赢,才能筑牢合作基石,让这条关乎生命的链条在风雨中愈发坚韧。古老的东方智慧早已洞悉:“独行快,众行远。”健康产业的蓬勃生命力,永远根植于技术无国界的开放土壤与多样共生的协作网络之中。(环球网评论员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