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区再添低空经济发展新支点 —— 近日,聚焦低空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的全新基地正式奠基开工。这座坐落于京北生态涵养区的产业平台,不仅承载着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使命,更将通过 “生态 + 科技” 的融合模式,为京津冀低空经济协同发展提供 “绿色样板”。
定位生态型创新:在保护中开辟技术试验场
延庆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低空技术基地的规划从一开始就注入了 “生态优先” 的基因。基地选址避开生态敏感区,总占地约 500 亩,核心功能区采用模块化绿色建筑,配套建设雨水回收系统与光伏供电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我们要的不是简单的产业堆砌,而是能与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的技术试验场。” 延庆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将重点布局三大低碳化技术方向:
- 研发适应山区地形的电动无人机,续航提升至 200 公里以上,满足森林防火、生态监测等长时作业需求;
- 构建基于 5G-A 的低空通信网络,实现飞行器与地面的低时延数据交互,支撑景区无人接驳、应急救援等场景;
- 测试新能源飞行器的寒地适应性,解决 - 15℃以下电池性能衰减问题,为北方地区低空装备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场景锚定区域特色:从景区管理到应急救援的立体服务
依托八达岭长城、龙庆峡、野鸭湖等文旅资源,基地将率先探索 “低空 + 生态保护”“低空 + 文旅服务” 的融合场景:
- 在八达岭长城周边,部署具备 AI 识别功能的巡检无人机,自动监测城墙裂缝、植被覆盖变化,数据实时传输至文物保护中心,效率较人工巡查提升 8 倍;
- 龙庆峡景区试点 “无人机 + 游船” 联动服务,游客通过 APP 预约后,无人机可将票务信息、安全须知等内容精准投送至游船,减少纸质资料使用;
- 针对山区暴雪、森林火灾等突发情况,基地将组建低空应急救援队,配备搭载热成像仪的救援无人机与小型货运无人机,实现 “发现 - 定位 - 物资投送” 全流程响应,将救援黄金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内。
京津冀协同纽带:打造跨区域低空技术共同体
基地的另一重要使命,是推动京津冀低空资源的协同联动。规划中的 “京西北低空测试走廊” 将连接延庆与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形成覆盖山地、草原、湿地的多元测试场景,为三地企业提供统一的技术验证平台。
“比如一款物流无人机,可在延庆测试山区避障性能,在张家口验证高原续航,在承德模拟森林复杂环境,一次测试就能满足多场景适配需求。” 基地运营方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京东物流、顺丰无人机等 12 家企业表达入驻意向,计划在 2026 年前完成首批 10 条跨区域低空航线的测试与开通。
随着奠基工程的启动,延庆低空技术新基地正从蓝图走向现实。这座生长在生态涵养区的 “空中科技创新极”,不仅将为北京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将以 “绿色技术 + 协同发展” 的模式,为全国生态敏感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可复制的 “延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