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准大一手机可谓是从小玩到大,对于手机的功能和作用都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甚至把手机开发出了五花八门的功能。于是有人说:在人手一机,信息速递时代,信息的获取和家庭环境没有什么关系。
真的是这样么?在手机能联通全网的时代,信息差真的消失了吗?
普通家庭的学生真的能完美捕捉到那些“潜藏”的信息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打开手机,搜索“大学报到流程”,会出现数十万条结果;查询“保研条件”,各种攻略从大一覆盖到大三。但这些人人都能获取的信息,有价值,但是并非真正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真正的信息差,存在于三个方面:
学校官网明确标注“保研参考绩点前10%”,但背后还有更关键的细节——
同样处于前10%,有科研经历的学生在面试中更具竞争力,还有一些加分规则,永远都是一句话或者干脆隐藏在附件里,不知道的学生可能就错过了。而家里有相关经验的就知道这些东西,会有意识的去寻找这些东西,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向学长询问“开学需带物品”,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生活费”。
但是有经验的就知道——
“宿舍衣柜自带的挂钩一般都不牢固,备些粘钩很有必要,学校超市售卖的质量一般”
“选课只看‘给分高低’没用,提前问问学长哪位老师的课程虽评分普通,却能提供科研项目参与机会”
这些信息,无法通过手机搜索获取,只有家里有过家底的孩子才会有针对性的去询问,去准备。
家里有资源的学生,父母能通过关系联系到同校校友,提前了解“哪位导师的项目资源丰富”;普通家庭的学生,需自己在学术平台一篇篇研读论文,才能逐步摸索到科研的门路。
在大学,这种差距有,但是没有那么大——大学虽然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但是相对于社会还是公平的,只要愿意问,总会有人愿意带。
录取通知书附带的那本薄薄手册,包含了90%的关键信息——
某一页注明“团组织关系证明必须携带,否则影响入学”;某一页附有“缴费二维码”,比群里转发的“代缴链接”安全可靠得多;通知书上的“辅导员电话”,比任何学长的私人微信都实用。
专业直系群(认准“2024级XX专业+辅导员认证”):
这里的学长会分享实在的信息——学校基础信息,宿舍情况,教学楼情况,军训安排,开学报到怎么走……只要想知道,这里的学长学姐都会说。
避坑:那些“扫码进群领资料”的多半是广告,群名带有“赚钱”“内部”等字样的直接退出浪费时间都是小事,被诈骗了可不好了。
学生手册或者学校给官网都会有保研推免政策,如果都找不到,可以向辅导员询问是否有电子版,理清“加分项”,例如哪些奖项可加分、不同加分项的难度、关键时间节点以及自己的准备计划等。
缺乏科研经历?直接向系里老师表明想参与科研项目,增加经验,大部分老师都是愿意的;
英语六级未通过?不要从A开始背诵单词,背到一半又不背了,直接刷“近5年真题高频词”(B站有现成的总结)。
很多知名高校的保研名额,近一半在夏令营就已确定,虽然现在夏令营的趋势是逐渐失去效力,但是夏令营本省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要等待学校通知,主动行动:
5月起,每天查看目标院校“研究生院官网”(可设置手机闹钟提醒)
准备材料时,即使论文未完成,如果学校没有明文要求,也可以将未完成的论文思路写上去。这也代表了自己有科研能力
给导师发邮件时,不要写“尊敬的XX老师,我想报考您的研究生”,可以写“拜读了您《XX论文》中关于XX的观点,我做了XX相关尝试,希望能向您请教”
手机确实是个实用工具,能让农村孩子看到名校公开课,能让普通学生查询到保研政策,他在表面上也确实好像减少了信息差的产生。但它也像个筛子,有人筛出了有价值的信息,有人只留下无用的碎片,毕竟互联网的真真假假的东西太多了。反转反转再反转的事情,例子可不少呢~
还有想了解的东西,欢迎打在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