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蝉鸣还没消停,科技圈的"秋季预热"已经热火朝天——毕竟再过俩月,苹果的年度大秀就要拉开帷幕,今年主角是iPhone 17系列。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看看苹果这次又憋了哪些新招。
每年iPhone发布前,"今年买什么颜色"总能登上热搜。今年这届iPhone 17的配色——标准版、Air、Pro系列各自玩出了不同风格。
先看走量的标准版iPhone 17。据外媒爆料,它准备了六款配色:经典黑、白回归,新增钢灰、绿、紫、浅蓝四款。
而全新登场的iPhone 17 Air,它只推四款配色:黑、白(比标准版更亮更冷)、浅蓝(Pantone 657 U)、浅金(Pantone 11-0604 TPG Gardenia)。
重点来了——所有颜色的饱和度都调得更低,视觉上更透亮。苹果这波操作很聪明:Air主打"超轻薄",低饱和度配色就像给手机裹了层柔光滤镜,拿在手里更显轻盈无物。
至于Pro系列,据爆料,Pro和Pro Max将推出五款配色:经典黑、白、灰(类似钛金原色)回归,新增深蓝(Pantone 19-4025 TPG Mood Indigo)和荧光橙(Pantone 1501243 TCX Papaya)。
不过问题来了:Pro系列为啥突然换掉用了两代的钛金属中框,改用铝合金?别急,咱们后面聊材质时再细说。
首先,标准版iPhone 17继续用铝合金中框,铝合金的好处是轻、成本低、易加工,最适合走量的标准版;而全新iPhone 17 Air则成了钛金属独苗——它是全系唯一用钛金属中框的机型。
毕竟Air主打超轻薄,传闻厚度可能压到6mm以内。钛金属的强度是铝合金的1.5倍,但密度只有60%,所以能保证结构强度,还可以做得更薄更轻,避免一掰就弯。
最让人意外的,是Pro系列放弃了用了两年的钛金属中框,改回铝合金。要知道,自iPhone 15 Pro起,钛金属就成了Pro机型的"身份象征"——它更轻、更耐用,还能做出更细腻的磨砂质感。
分析师Jeff Pu给出两个可能:一是成本。钛金属的加工难度大,良率低,换成铝合金能降低生产成本,给其他硬件升级腾出预算(比如芯片、摄像头);
二是配色需求。铝的金属活性更高,更容易通过阳极氧化做出丰富的颜色(比如Pro系列今年要推荧光橙这种"高难度色"),而钛金属的表面处理更复杂,容易留划痕,反而限制了配色方案。
除此之外,充电方面,今年iPhone 17系列的无线充电功能,终于有了点突破性进展;据爆料,iPhone 17全系将支持Qi 2.2标准,最高25W无线快充。
不过咱也得理性看待,毕竟从iPhone 8到iPhone 16,无线充电功率始终卡在7.5W(Qi标准)和15W(Qi 2),这次终于有进展了!
更关键的是,苹果终于开放了"第三方快充权限"。以前用非原厂充电器,要么功率低,要么有安全风险;现在只要认准Qi 2.2认证的充电器,就能享受25W快充。
除了iPhone 17的消息,苹果的首款折叠屏手机,也终于要来了。
据外媒报道,这款被称为"iPhone Fold"的折叠屏,将在2026年下半年量产,起售价约1.3万元人民币(1800美元),至于为何那么贵?原因如下:
无折痕铰链:苹果没自己研发,而是直接用了三星的"书本式折叠"方案。简单说,就是通过精密的齿轮结构,让屏幕折叠时几乎看不到折痕。
官方数据:折叠厚度9-9.5mm,展开后4.5-4.8mm,比即将发布的iPhone 17 Air(传闻7.8mm厚)还薄。
四摄系统:折叠状态下,外屏配一个2400万像素挖孔镜头;展开后,内屏上方加一个4800万像素主摄,下方再加一个4800万像素副摄;虽然具体参数没公布,但"双屏双摄"的设计,明显是为了兼顾拍照和日常使用。
Touch ID替代Face ID:受限于折叠屏的内部空间,苹果放弃了标志性的Face ID,改用侧边指纹识别,胜在实用。
那么话说回来,你们更期待苹果哪款新品?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