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妻子机器人”迅速售空,与人造子宫结合或淘汰女性?太扯了

日本“妻子机器人”迅速售空,与人造子宫结合或淘汰女性?太扯了

日本售价上百万的“妻子机器人”三天售空, 加上中国科学家让胎羊在人造子宫存活90分钟的消息,有人喊出 “女性要被技术淘汰了”。

这些机器人能否当“妻子”,人造子宫是否能取代妈妈, “淘汰女性”的说法到底靠谱吗?

抢疯的机器人

2019年日本大阪推出的“妻子机器人”火了一把。 这批机器人身高一米六,能聊天讲笑话、做简单家务,30台标价120万人民币,三天就被抢空。

买家多是40岁以上的单身男性,理由很直接:“ 不用吵架、不用哄,回家有个‘人’等着就行。

这背后是日本的孤独经济在发力。 2023年日本婚姻登记数跌破40万对,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三成,而机器人市场规模 达2.5万亿日元,年增近9%。

人不愿婚恋,机器人成了填补空缺的选项。但这些机器人真能当“妻子”吗?

早2010年日本就有Actroid-F机器人,能做简单表情和互动;2017年的Erica带 AI语音系统,会眨眼皱眉,被称“能补孤独感”。

可实际用起来, Erica最多陪聊解闷,复杂家务干不了,更处理不了家庭关系的弯弯绕绕。

中国机器人走了不同路。2025年春晚, 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穿花袄转手绢火出圈,随后线上店9.9万的G1机器人秒空。

这机器人能走能跳,还会720度回旋踢,靠全电驱动技术实现灵活动作。但不管是日本的“聊天机器人”还是中国的“功夫机器人”,本质都是工具。

日本机器人满足最低情绪需求,中国机器人侧重服务表演,替代女性?就像说手机能替你谈恋爱,纯属幻想。

人造子宫

2024年夏天,郑州大学第一附院的人造子宫实验引发关注: 胎羊在里面存活90分钟,还没用到体外循环设备,这在全球是头一回。

消息一出,网上吵翻了,有人说“ 以后女的不用生孩子”,甚至喊“人造子宫加机器人要淘汰女性”。

但搞实验的中国团队很无奈。他们花三年突破恒温控制、营养供给、胎盘血流模拟等难关,从靠ECMO辅助的第一代做到 “完全自主供血+封闭环境”的第四代,目的只有一个: 救极早产儿。

这些胎龄24-28周的宝宝器官没发育好,存活率低,人造子宫是模拟母体环境帮他们多发育一阵。

团队明确表示:这是“外部子宫支持系统”,跟替代生育八竿子打不着。现在连羊都养不全,更别说人了。

实验里胎羊活90分钟后生命体征下降,最终安乐死。人类怀孕要10个月,胎儿发育的复杂环境变化,现有技术根本模拟不了,就像用临时帐篷冒充高楼。

更现实的是伦理和成本问题。技术成熟得靠大量实验,动物实验已让无数胎羊牺牲,人体实验在全球道德体系里根本通不过。

美国FDA2017年就叫停类似实验,至今没松口。成本上,郑大一附院每次实验超30万,设备日耗近万元, 真“造人”得几千万,普通家庭用不起。

有意思的是,中国研究团队主力是女性产科专家、护士和工程师, 她们研发技术是为救孩子,却被炒作成“淘汰女性”,纯属本末倒置。

荷兰团队更直接: 宣称替代自然分娩是危险的技术乌托邦,人家踏踏实实研究胎盘模拟,目标2030年救早产儿,从不搞虚头巴脑的炒作。

“生育机器人”

有人开脑洞:那如果技术再进步一些, 给伴侣机器人装人造子宫,不就成“生育机器人”了?既能减轻女性负担,又能提高生育率。这想法看着美,实则全是漏洞。

一方面,技术上就不成立。机器人始终是机器人,走路都刚搞定,宇树G1能踢回旋踢已是顶尖水平, 但离“照顾人”差远了;日本“妻子机器人”连复杂家务都做不了,更别说模拟情感互动。

人造子宫更别提,连胎羊都养不过3小时,要孕育人类胎儿10个月,现在看就是天方夜谭。把两个不成熟技术硬凑,就像用自行车零件拼火箭,根本不现实。

另一方面,伦理和社会问题更难解决。就算造出“生育机器人”,孩子的父母是谁?法律怎么定义?生病谁管?上学谁送?

现在生育率低,核心是成本问题,年轻人怕的是奶粉钱、学费、房贷,不是怀孕辛苦。“生育机器人”解决不了这些根本问题。

日本“妻子机器人”的买主多是“怕麻烦”的男性,逃避的是婚姻责任和摩擦。但真实家庭关系,恰恰在麻烦、摩擦、包容中建立。

靠人造子宫出生、机器人养大的孩子, 缺失的何止是母爱,还有基本的社会连接。荷兰伦理学家警告 :大量无家庭关系的孩子会成社会底层,价值观与常人脱节,撕裂社会。

技术能复制生命,却复制不了情感和爱。

服务人类,而非替代

别看网上吵得凶,真正搞技术的国家都在踏实做事。全球机器人和人造子宫研发,中国、美国、日本、荷兰走在前列, 但方向从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服务人类”。

机器人领域路线分明。日本盯着情感陪伴,从Actroid-F到“妻子机器人”,主打聊天解闷,却因动作技术短板,功能仅限陪聊。

美国波士顿动力早年靠液压机器人火出圈,后来发现成本太高不实用,转向更灵活的全电驱动。

中国机器人研发很务实。宇树科技从“走路”突破,全电驱动让机器人动作灵活,春晚转手绢、回旋踢都是技术进步。

但他们不炒“伴侣”概念,把机器人用在实处: 工厂扫码入库机器人效率高,医院手术机器人更精准。

今年3月就有报道, 达芬奇第四代手术机器人做肿瘤切割,比医生手还稳,术后恢复更好。

人造子宫研发也一样。美国2017年搞出胎羊存活四周实验,因伦理争议被叫停,至今没敢推进人体试验。荷兰团队聚焦“胎盘模拟”,一步一个脚印,目标2030年救早产儿。

中国郑大一附院团队最实在,不搞噱头,埋头救极早产儿,四次实验投入超百万,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这些技术的意义, 是帮医生手术更精准,帮工人干活更高效,帮老人解闷不孤独;人造子宫救差点保不住的早产儿,让更多家庭留住孩子。

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样子: 服务人类,弥补不足,而非替代谁、淘汰谁。

人性的温度

说到底,“机器人淘汰女性”“人造子宫取代妈妈”,是对技术的误解,更是对人性的忽视。

机器人再能聊,说不出妈妈对孩子的叮嘱;人造子宫再先进,给不了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安全感; 技术再发达,替代不了人类情感连接。

日本买“妻子机器人”的男性,看似解决孤独,实则逃避真实关系—— 爱情、亲情里的“麻烦”,恰恰是最珍贵的部分。

现在技术发展是帮人类减负:机器人做家务,人有更多时间陪家人;手术机器人更精准,病人恢复更快;人造子宫救早产儿,减少家庭悲剧。

这些是好事,但不能跑偏。手机方便沟通,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拥抱;外卖填饱肚子,替代不了家人做的家常菜;技术辅助生活,替代不了人性的温度。

女性的价值从不止于生育和家务。家庭里的爱与付出,社会上的创造与贡献,靠的是智慧、情感和责任,这些技术拿不走。

机器人能扫地,却扫不了孩子打翻牛奶后的慌张与包容;人造子宫能救孩子,却给不了深夜的耐心与温柔。

日本“妻子机器人”售空、中国造子宫救羊,都只是技术发展的片段。与其担心技术替代谁,不如想想怎么用技术让生活更好,让家庭更温暖。

至于“淘汰女性”的说法?听听就行,太扯了。

猜你喜欢

埃弗顿队发布2526赛季客场球衣

埃弗顿推出了由 Castore 设计的 202526赛季客场球衣,其设计灵感源自希尔迪金森体育场码头周围的环境。球衣上印有热封标识和透气孔。仿制球衣则采用更柔软、无纹理的面料,并带有编织的俱乐部徽章和 C…

埃弗顿队发布2526赛季客场球衣

成龙养废儿子,放任私生女拾荒,如今终获应报

同一个父亲,两个孩子,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 一个在溺爱中迷失,一个在遗弃中挣扎,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那个在银幕上高喊"正义必胜" 的男人。或许,银幕与现实的反差,正是人生的真相 —— 没有谁是

成龙养废儿子,放任私生女拾荒,如今终获应报

张雨绮新剧爆了,首播4集收视第二,都市剧天花板被打破?(张雨绮2020新剧)

最近,一部名为《绽放的许开心》的都市剧,硬是凭借着“反套路”的剧情,杀出了一条血路,据说首播就拿下了收视第二,让张雨绮又火了一把。 这年头,大家伙儿的生活压力都够大了,谁还想在电视剧里再体验一把“水逆”?更…

张雨绮新剧爆了,首播4集收视第二,都市剧天花板被打破?(张雨绮2020新剧)

智能化集成系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智能化集成系统有哪些)

这种转变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将为员工创造更具挑战性和成就感的工作环境。 1.智能化集成系统通过整合多个技术,提升运营效率,改变传统产业模式。 3.面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未来将更加注重人机协作与技术…

智能化集成系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智能化集成系统有哪些)

沪上喜剧界的老宝贝走了。他曾承包几代人的欢乐!

他那种独特的冷幽默,演绎独脚戏时的那股劲头,现在的年轻演员几乎难觅其踪。多少上海家庭因他的存在而对滑稽戏产生了兴趣?尽管在台上是一位冷面笑匠,但在生活中从不因小事而发脾气。滑稽戏界中的恩怨情仇,老谭却如同一股…

沪上喜剧界的老宝贝走了。他曾承包几代人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