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9万路视频资源与2353万个感知终端在巨型曲面屏上跳动,当暴雨预警与地灾防范指令通过算法秒级响应,当企业开办与老人急救在“一网通办”中化繁为简——成都正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笔,书写着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这座千年古城用数字化重构“脑眼手脉”,不仅诠释了“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更探索出一条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交融的发展路径。
“一网统管”重构城市治理逻辑,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传统城市管理常陷入“碎片化”困局:消防通道堵塞靠人工巡查、内涝抢险依赖经验判断、跨部门协作存在数据壁垒。而成都的实践打破了这一惯性:通过构建“王”字形管理架构,将交通、水务、应急等36类数据汇入城市“神经中枢”,使隐患识别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警”。暴雨中的河道水位监测、地灾点的动态评估、救援力量的精准调度,无不彰显“用数据决策”的治理智慧。这种以城市为“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思维,正是破解“大城市病”的关键密钥。
“一网通办”重塑政务服务范式,从制度供给到体验革命。智慧城市的真谛,不在于技术的炫酷,而在于对“人”的切实关怀。成都深谙此理:企业开办“一表通填”、餐饮审批“一窗通办”、运输许可“线上秒批”,这些场景背后是政府以“用户视角”对流程的颠覆性再造。当数据代替群众跑腿,当“智能客服”24小时响应诉求,折射的是从“权力本位”到“服务本位”的深层变革。正如市民领取许可证时感叹的“跑一次就能拿证”,这种获得感正是检验城市智慧成色的金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需警惕“三重陷阱”,方能行稳致远。在肯定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数据汇聚可能引发隐私安全之忧,技术依赖或导致应急能力弱化,场景创新易陷入“重硬件轻服务”误区。成都的探索提供了启示:锦江排河口监测与居家养老SOS系统并重,既织密公共安全监测网,又托举“银发群体”数字包容;防汛系统既联通应急消防部门,又保留山区值班值守的“人工防线”。这种“技术赋能+制度护航”的双轮驱动,正是规避智慧陷阱的治理智慧。
站在数字文明的时代潮头,成都的实践昭示着一个深刻命题: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的集成,更是治理理念的重塑。当城市能像“生命体”般感知风险、像“服务生”般响应需求,当冰冷的算法中注入“绣花功夫”的温情,我们便找到了超大城市“善治”的密码。未来,“智慧蓉城”还需在数据共享立法、多元主体协同、数字鸿沟弥合等方面持续探索,让城市真正成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数字生态共同体。(本网成都7月19日电 □ 童铃)
本文实习编辑:黄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