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江门市社会科学普及周
于7 月 11 日至 7 月 18 日启动
主题为 “智创未来路 科普向新行”
江门市图书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2025红色文化轻骑兵:重走抗战之路”
移动的文物课堂走进江门市图书馆
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铭记抗战历史,共筑和平未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2025红色文化轻骑兵:重走抗战之路”系列活动之“移动的文物课堂”于7月18日在江门市图书馆南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承办,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广旅体局联合承办,以华侨抗战文物、抗战故事与英雄人物为线索,带领50多组亲子家庭和40多名读者穿越时空,重温峥嵘岁月,传承赤子丹心。
活动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苏香旭与广州华侨博物馆陈陶然两位老师以生动讲解与互动引导,让历史故事直抵人心。
(朱磊磊 摄)
一、文物“开口”:解锁华侨抗战的赤诚密码
在活动开场环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苏香旭老师提问侨乡红色印记,孩子们难掩热情,纷纷举手分享,现场气氛尤为热烈。接着,苏香旭老师为现场读者展示了该馆珍藏的三级文物,包括“1938年中共地下党海外工作团副团长蔡长青像”、“蔡白云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唱片”以及“蔡长青在越南河仙华侨公学上最后一课的纪念手帕”。广州华侨博物馆的陈陶然老师则带来了“飞虎队成员衣补(血符)”。这四件珍贵的文物仿佛让历史“开口”说话,使抗战英雄的事迹得以广泛传扬,为人们所熟知。
孩子们在两位老师的深情讲解下,深入探寻文物背后华侨先辈的抗战足迹,让尘封的文物鲜活呈现:从侨乡印记的开平碉楼,到侨批(银信)等文物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再到五邑侨胞以航空救国、文艺救国、鼎力捐赠等方式支援祖国的史实,无不生动诠释着海外华侨“虽身处异乡,却心系故土”的赤诚。
(朱磊磊 摄)
二、英雄故事:重温“侨心向国”的华侨精神
主办方精心制作的“人物英雄互动卡”在孩子们手中流转,尘封历史再度鲜活呈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五邑华侨英勇抗战的故事,林锵云和南楼七烈士“守土有责”的铁血担当,司徒美堂募捐救国,李月美、甄崇运等五邑籍华侨放弃海外安稳、毅然回国参战的感人事迹。每一次发言都饱含对先辈的敬意,收获了热烈的掌声。现场参与的读者朋友也直观感受华侨群体在物资支援、战场参战、文化救亡等领域的卓越贡献,深刻理解“侨心向国”的华侨精神和抗战精神。
三、艺术共创:以笔墨致敬抗战英烈
在“致敬华侨抗战英烈艺术共创”环节,孩子们在深入了解华侨先辈的感人事迹后,以高度的热忱投入创作。大家围绕“文艺救国、航空救国、捐款救国、参战救国、技术救国”等主题分组协作,运用彩色马克笔、铅笔、折纸、轻黏土等材料,通过绘画、拼贴、书写感言等形式,集体创作了五份独特的纪念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融入了开平碉楼等侨乡元素,更将“抗战必胜”的信念与对先辈的崇敬之情融入其中,以艺术之名向华侨英烈致以崇高敬意。当布贴画上的菊花绽放、“参战救国”的字迹重现,我们接过的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份“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的使命。
四、精神传承:让赤子丹心历久弥新
活动打破传统讲座的空间局限,以“移动课堂”的沉浸式体验,让爱国情怀在互动中自然流淌。授课老师的深情讲解与互动创作相结合,使“红色文化轻骑兵”这一流动的信仰传播队、满载记忆的教育直通车,有效传递了历久弥新的精神火炬。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参与者深刻感悟到华侨先辈的赤子丹心,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刻感悟“民族的凝聚力,从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危难时的挺身而出”。侨胞们跨越山海的赤子心,终将化作当代青年砥砺前行的动力——让历史的精神永不褪色,让民族的力量代代相传。
本次“移动的文物课堂”通过“文物+创作+教育”的创新模式,生动展现了抗战文物的“活态传承”。抗战文物从展馆走向群众、走向学生、走向课堂,此刻,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着精神力量的“教材”。未来,江门市图书馆将继续联动多方资源,打造更多“可移动、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项目,让华侨精神在侨乡大地持续绽放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