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楼用上无人塔吊与造楼机
中建三局担当智能建造“排头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张世宇 罗玉箫 何计
7月12日,位于武汉光谷的中建壹品汉韵公馆项目施工正酣,转动的塔吊驾驶舱内却空无一人。项目负责人介绍,依托智能集控系统,塔吊司机坐在空调房里远程操控,精准投放建材,避免了日晒雨淋和高空攀爬。这一“魔幻”场景在媒体上一经发布,火到了国外,网友们纷纷评论“wow”“amazing”,点赞中国工程技术。
这是国内建筑行业“排头兵”中建三局积极发展智能建造,推动建造方式、管理模式、产业生态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智能装备是建造方式变革的重要支撑。上世纪80年代建设深圳国贸大厦时,中建三局在国内首次采用滑模施工,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2007年,中建三局参建高441米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首创造楼机,给工程建设配上“生产流水线”。
此后,造楼机不断拓展应用场景,造塔机、筒仓机等新装备陆续面世。本月,智能造井机在黄冈紫云山抽水蓄能项目投用,实现多工序同步施工,节约人力约两成、缩短工期约三成。
“智能装备离不开数字驱动,关键要打通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孤岛’。”中建三局相关研发人员介绍,2015年,中建三局升级科技创新战略,先后组建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5个研究院,配备近300名专职研发人员,开展有组织科研,用数据贯穿智能建造全链条:设计师打开“云锦”平台,在云端实现数据协同,形成数字模型;智能工厂收到数字模型生成的生产任务,自动化生产构件;毫米级精度的构件被运到施工现场,造楼机秒变装配车间;房子竣工后,数字模型一起交付,为后期运维提供支撑。
建造“神器”不断上新,工人也要与时俱进。中建三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每年向社会输送近千名智能建造产业工人。
在该局汉南PC构件厂的叠合板智能产线上,32岁的班组长苏伟按下启动键,智能清扫机完成模台铲渣吸尘,喷涂机器人自动涂油,划线机器人通过激光扫描完成预埋件定位……苏伟做过9年装模工,曾经只会下苦力,很辛苦。2023年,他从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毕业,从泥瓦匠变身为智能产线操作工,“学到新本领,收入高了不少,而且更有尊严、更有奔头了。”
“既要构建智能建造新范式,更要共建智能建造新生态。”中建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企业成立60周年,作为湖北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全局将弘扬“敢为天下先”的企业精神,协同产学研用各方,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创共赢。
在国内智能建造领域首个专业孵化器——鄂州葛店中建云谷,武汉有光智行公司正为中建三局某项目量身定制一款软件。公司总经理龚吉介绍,他原先是中建三局的“乙方”,“三局采购,我们供货”;在入驻中建云谷后,双方成为创新“合伙人”,“项目提需求,我们做研发,这种合作有的放矢。”龚吉说,双方共同研发的两项产品即将落地应用,公司今年的营业额预计比去年翻番,超过1000万元。
今年5月,中建三局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发布国内首个建筑业开放创新平台C-TOP平台,汇聚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专家,用产业需求牵引课题研究,让科研成果赋能产业升级。
去年,中建三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吸引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家展商参会,现场签约总额超40亿元。今年10月,第二届展会将在武汉开幕,预计展商将突破200家。中物智建(武汉)科技公司技术总监石波第一时间报名:“去年展会,我们与华中科技大学达成合作;今年在家门口举办,期待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