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锦锋)在渤海之滨的一家大型造船厂内,一束幽蓝的电弧光在机械臂末端精准游走,仅0.8毫米的焊接误差让老焊工师傅频频点头。这台大模型焊接机器人,以“如手机般易用”的操作界面,将万吨巨轮的钢结构部件焊接得严丝合缝。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我国航空航天、重型机械等高端制造领域渐成常态,而背后折射的,正是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加速落地。如今,具身智能正以独特的技术优势深度融入高端制造业,而产学研的协同合作则成为推动其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力量。
具身智能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
AI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水区,具身智能以“连接AI大脑与物理世界”的独特价值,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点。在传统制造业中,许多复杂、危险且对精度要求极高的任务,往往依赖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不仅效率受限,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具身智能的出现,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例,飞机零部件的制造需要极高的精度和复杂的工艺。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凭借其精准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精细的加工操作,确保每一个零部件都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
此外,具身智能还具备自我学习和优化的能力。通过与物理世界的不断交互,它能够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性能和适应性。
具身智能产品难以体系化推进
然而,具身智能在高端制造业的推广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不同类型的具身智能产品形态多样、接口分散,缺乏统一的功能定义、性能标准与测试评价体系,这成为制约其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企业生产的具身智能产品在功能和性能上存在差异,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协同工作;同时,产业生态碎片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各个企业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导致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整体发展。
此外,产品落地难以规模化体系化推进也是一大难题。由于缺乏标准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企业在引入具身智能技术时往往需要进行定制化开发,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延长了项目周期。
开放协同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化进程
“如同智能手机生态重塑消费电子产业,具身智能的产业化必须依靠开放协同。”小雨智造创始人乔忠良的这句话道出了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正推动建立“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为具身智能的产业化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滴滴等科技企业领投工业智能项目,凭借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为具身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华为、阿里云等开放工业大模型能力,为具身智能提供了更加智能的“大脑”,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工业场景信息。高校院所则加速机器人控制算法攻关,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具身智能投身高端制造业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产学研的协同合作,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我们有望加速具身智能的产业化进程,推动我国高端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