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0日报道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7月2日报道,在与朋友的信息交流中使用表情符号的人会被认为更用心且反应更积极——无论他们发送的是哪种表情符号。
全球范围内,每天表情符号的使用次数超过100亿次。人们通过它们为数字对话注入情感细节。但它们实际上如何影响阅读者的感受,这仍不明确。尽管这些小符号常常得到正面解读,有时却可能偏离目标,导致误解。如今,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的许恩(音)试图探究表情符号如何影响我们对其使用者的看法。
在她的研究中,美国260名参与者被要求阅读15段文字对话,并想象这是他们与亲密朋友的交流。这些对话分为纯文本回复和包含表情符号的回复两种。阅读完样本后,参与者需要回答一系列关于他们对信息发送者感受的问题。
总体而言,参与者认为,同纯文本信息相比,含表情符号的信息意味着更热烈的反应。这种明显的热情回应让发送者显得更讨喜,也让关系显得更亲密。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效应与使用的表情符号类型无关。无论是直接表达发送者情感的人脸表情符号,还是显示其他物体的中性表情符号,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巴黎高等商学院的于树斌(音)说:“表情符号在构建或缩短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方面相当有效。”但他本人的研究显示,尽管在朋友间的日常对话中使用表情符号是有益的,但在危机情境中使用它们却可能适得其反,让发送者显得很不用心,而非贴心。
不过,于树斌认为表情符号在东亚国家更有帮助,因为在这些地区,非语言线索常被用来评估面对面交流的基调。这与西方文化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语言更加直白。因此,他说,在中国,即使在紧急情况下,“发送表情符号也能增加个人亲和力,让人们感觉更舒服”。(编译/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