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仰望静谧的夜空,我们惯常沉浸于月亮温柔的光辉和诗意美感之中。
然而,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基于嫦娥五号带回的珍贵月壤信息,揭示了一个颠覆想象的图景:
月球,这颗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或许已在20亿年前耗尽了其内部的最后一丝能量。
如今,它或许仅是一具静默旋转于无垠深空之中的“地质残骸”。
这具“残骸”的内核已长久沉寂,火山熄焰,地动绝迹,如欧阳院士揭示,月球“只剩下一个躯壳,自己在转”,其地质活跃的生命史已彻底结束。
然则,死亡躯壳之下,蕴藏着足以令地球为之沸腾的资源宝藏——科学家估算,月壤中可能封存着约110万吨氦-3同位素!
这份储量的战略价值令人惊心动魄。欧阳院士精辟指出:“至少可以解决整个地球1万年能源需求。”当下地球主要依赖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些终将枯竭、开采与使用过程伴随生态危机的传统能源。即使被寄予厚望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其主流燃料氘-氚反应亦存在核废料处理困难和高能中子伤害设备的严峻问题。
而氦-3参与聚变过程展现出独特的优越性:其反应不产生放射性中子,仅生成质子能量可用高效电磁场直接收集发电。理论上看,氦-3聚变安全清洁,转换效率极高,是一种几乎无污染的终极能源选择。
诚然,从月壤中提取“宝藏”的可行性正被科学界深入探寻。嫦娥四号、五号及六号工程收集的海量月壤样品为精确评估氦-3分布、富集机制及高效提取工艺储备了第一手研究样本。
一位长期服务航天系统的实验室主任曾私下向我透露:
“通过对嫦娥五号返回的‘克级月壤’开展精细分析,我们对氦-3在月球表面的赋存特征和演化迁移规律有了突破性认识。”尽管月球资源开发在工程投入与工艺环节仍须跨越巨大鸿沟,但氦-3作为理想核聚变燃料的科学和经济潜力已是无法辩驳的现实图景。
月球,这个在宇宙宏阔时空尺度中结束地质演化的天体,其静默的表象下,实则是地球人通向清洁、安全、无尽未来的能源宝库所在。它不仅是一座蕴含巨量氦-3的矿藏实体,更是人类从深空获取丰富矿藏与高效能源的宏伟试验场。每一次玉兔车辙的印记,每一项月岩分析的成就,都是人类开拓深空资源利用疆域的伟大一步。
探秘月球、理解月球,最终是为了惠泽地球,驱动可持续的未来征程。这座古老天体虽已沉寂于星辰轨道,却依然蕴含着改变星辰下方人类社会命运的关键密钥。静候我们以智慧开采其馈赠之光的时日,正在加速向我们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