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的焦虑再次升级,这一次,连微软也无法幸免。在美国防长赫格塞思的命令下,微软被迫采取了极端措施,全面禁止中国工程师参与任何五角大楼的技术项目,标志着对中方技术人员的又一轮“围剿”开始了。
根据多家美国媒体的报道,7月18日,微软宣布,为了遵守美国政府的要求,将彻底确保没有中国本土的工程师团队为五角大楼提供任何技术支持。这一决策源于早前媒体的报道,指出美国国防部在部分技术项目中,确实有外籍人员提供服务,而五角大楼未能保障敏感数据的安全。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强烈暗示,这些外籍人员,特别是中国技术人员,可能在工作中窃取美国的机密信息。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安全的讨论,它几乎直接指向了中国的外包技术人员被视为潜在的间谍。尽管微软方面表示,已经严格遵守美国政府的要求和流程,但这篇报道迅速在共和党内被鹰派政治人物推波助澜,议员汤姆·科顿更是立即向赫格塞思发出了公开信,要求彻查此事。赫格塞思随即做出了回应,宣布中国将无法参与美国的任何云服务项目。
从表面上看,美国似乎又一次陷入了对技术安全的恐慌之中。它以“技术纠纷”为名,将中国外包人员排除在外,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技术壁垒。然而,这背后隐藏的却是美国深层的焦虑。美国究竟害怕什么?是担心技术被窃取,还是怕系统被入侵?显然,这些恐惧只是表象。美国最深的焦虑,实际上是对中国持续崛起的恐惧。
在如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与其他国家技术人员的合作,早已成为常态。微软承包美国政府的业务并非首次,外籍人员为美国提供技术支持也不是新鲜事。然而,将中国的技术人员标签化为“黑客”或“间谍”,本质上是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恶意抹黑。美国的这种反应,显然是过度的。
更令人困惑的是,美国对自身国防能力竟然如此缺乏信心,难道它真的认为只有在各个领域竖起高墙才能保安心?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排斥不断升级,技术安全只是其中之一。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贸易领域,美国的保守主义逐渐显现。
早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他就推出了一个专门针对华裔科研人员的“中国行动计划”。该计划试图打击所谓的“间谍活动”,并指控华裔在美国从事“技术盗窃”。此举直接导致了75%的华裔科学家考虑离开美国。尽管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对华政策有所收敛,但其本质依然未变。特朗普政府始终专注于遏制中国的贸易发展,企图打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并在关键领域采取贸易限制措施。比如对多晶硅和石墨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这些措施无疑是在迫使中国与全球市场脱钩。
更令人深思的是,曾一度被视为美国技术优势的H20芯片,也在禁令下变成了对华“特供版”,失去了原本的性能优势。而光刻机禁令至今也未解封。这些看似针对中国的措施,实际上暴露出美国对于全球供应链的过度控制,以及它无法摆脱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影响。
那么,美国的这种打压仅仅是针对中国的吗?如果细看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特朗普的贸易战,也许你会发现,美国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源自于中国作为其不可忽视的对手的崛起。而且这种强硬手段不仅仅针对中国,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日本、韩国和欧盟,也同样受到了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关税“洗礼”。虽然这些国家仍然心存幻想,期待与美国的合作关系,但它们很快发现,美国的政策并不总是考虑到它们的利益。在“美国优先”的政策下,所有国家都必须屈从于美国的利益。
这些举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美国共和党的保守主义本质。与民主党不同,共和党倾向于采取更为直接和粗暴的手段来获取美国的利益,甚至不避讳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依靠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夺他国资源。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原因,正是美国国内感受到的经济和政治衰退。虽然美国依然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但未来的竞争格局却充满了不确定性。随着美国实力的下滑,保守派政治人物的焦虑与恐慌愈发明显,因此,他们选择通过激进的措施来寻求短期内的安全感。
然而,这种过度保守的政策真的能够让美国重新恢复昔日的强盛吗?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推行孤立主义,断绝与他国的良好合作,甚至打压外籍人才,最终只会使美国在国际上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国际形象大打折扣。美国一旦成为一个孤立的“孤岛”,将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挑战。更重要的是,若美国完全依赖自身的生产能力,恐怕连自己国内的基本需求都难以满足。
因此,放眼未来,美国唯有打破这种保守主义的枷锁,恢复与全球合作的积极姿态,才能真正重新焕发其全球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