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中式服装搜索量同比激增 6476%,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 “血脉觉醒” 日益凸显,如何让千年非遗技艺跟上时代脚步?由文源科技夏乾龙团队研发的 “草木织金” 数智系统,正以科技为针、数据为线,缝合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鸿沟,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绣了一辈子花,可年轻人不爱看,订单越来越少。” 山西晋绣传承人任淑娥曾道出诸多非遗传承人的困境。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工艺面临多重挑战:绣娘数字化技能匮乏,纹样设计与现代审美脱节,产业链断裂导致附加值低,文旅开发陷入同质化困局。
与此同时,市场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抖音数据显示,2024 年初 “马面裙” 搜索量增长 1292%,“国风” 相关搜索增幅达 894%。新中式服装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与非遗技艺的传承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呼唤着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
“不是老手艺不行了,是没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 团队负责人夏乾龙带着七年服装行业经验,率队走访 20 余家企业、23 位非遗传承人,积累 3728 张样本、180 小时访谈素材,终于找到破局点。
图一 2018-2022年十三五期间,文化传承人群和绣娘 3500余人,深耕汉绣产 业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研发的色彩纹样数智系统成为关键抓手:色彩提取系统效率提升 50%,16709 组文化遗产数据构建起非遗图库;纹样识别系统节省 60% 时间成本,素材库达 1000 种;结合交互式遗传算法,设计效率提升 70%,快速响应个性化需求。在中国植物染第一人黄荣华指导下,团队将传统植物染技术与现代标准结合,让染料更安全环保,已与鼎天时尚等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批量生产山西元素服饰。
图二 色彩纹样智能系统
“以前设计一套晋绣纹样要半个月,现在系统几分钟就能生成十几种方案。” 非遗绣娘白巧英通过数字化工具培训,订单量提升 30%,月增收近 2000 元。目前,团队已培训绣娘 32 次,形成 “终端消费者 + 设计企业 + 乡村绣娘” 三端联动模式,45% 用户为年轻消费者,35% 为 B 端企业。
2025 年 1-6 月,团队合作的文源制衣厂销售额达 192.26 万元,净利润率 28.1%,线下门店粉丝超 27 万。在山西,云冈纹样、广胜寺廓形等元素融入成衣;在湖北,“才聚荆楚” 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当地政府与银行提供 150 万元支持。
图三 文源制衣厂
这套数智系统不仅激活了非遗技艺,更串联起乡村振兴链条:通过 “非遗进校园” 培养年轻设计师,在淘宝、小红书等平台搭建销售矩阵,推动 “晋绣”“长治堆锦” 等非遗走出山西。“我们要让老手艺变成新产业,让绣娘守着针线就能过上好日子。” 夏乾龙说,团队已获 7 项专利、3 项软件著作权,发表 16 篇核心论文,未来五年计划实现营收 3600 万元。
从实验室的算法代码到绣娘们的指尖技艺,从直播间的新中式服饰到乡村工坊的忙碌身影,华夏纹彩正以数智之力,让非遗技艺在产业振兴的经纬中,织就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图景。
(作者:王格雅,李泽远,赵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