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上了新闻的机器人,最后都没出现在你身边?
我也在想,明明朋友圈里吹得热火朝天,什么会跳舞的、能救援的、还能陪孩子写作业的都有,可我到现在连一只四条腿的都没碰上。结果我翻了下最近的消息,发现那个做机器人做到全球出货第一的公司——宇树科技,开始准备上市了。然后一看合作名单,忍不住多扒了几眼。
有些合作细节,说实话,挺出乎我意料的。不是那种贴标签蹭概念的,而是真在底层结构、算力、控制这些关键件上下过工夫。简单说,他们真不是做个壳子刷个AI就完事了。
比如那个叫长盛轴承的,名字土是土,但你知道他们的轴承寿命能做到10万小时吗?这是传统轴承的好几倍,而且还是给宇树的人形机器人专供的。你看,这不是造个能走能跳的机器人这么简单了,是在往实用性上靠。
我查了一下,长盛轴承是国内做自润滑轴承最早的一批,全球也就三家能批量做出金属-聚合物复合的。他们给宇树供应的是专门适配H1和G1型号人形机器人关节的定制轴承,这玩意讲究的地方在于——低摩擦、高寿命、小尺寸。
再看万马股份,你可能以为这就是搞充电桩那批的。确实有点那味,但他们给宇树机器人做的是复合运动电缆,专门适配四足机器人的那种,年订单800万米。耐高温、抗干扰,这几个字其实就很要命,特别是机器人这种需要稳定信号控制的设备,一根出问题,全身掉链子。
还有曼恩斯特,说白了就是搞电机的。他们那种空心杯电机,听起来像个噱头,其实已经拿到了发明专利,驱动系统比其他同类产品寿命多了30%。宇树签的是他们的子公司蓝方技术,搞的方向是灵巧手和机器人本体的核心结构件,方向不算花哨,但扎实。
但有意思的是,不是所有合作方都跟硬件死磕到底。盛通股份,这家公司本身是做教育科技的,跟宇树签了个战略框架协议,说要用他们的机器人产品开发《人工智能伙伴》系列课程。我看到这句的时候,脑子有点转不过来。机器人加课程?查了下资料,他们旗下有乐博乐博和VIPCODE这种搞编程和机器人教育的品牌,算是有资源也有渠道。
教育领域抢着搞人工智能确实没毛病,但说实话,市场是不是已经快要被陪孩子上课的AI挤爆了?我朋友家小孩最近刚换了个AI学习机,打卡打得比公司还勤,也不知道谁教谁。
然后帝奥微这个公司我之前真没听过,低压USB芯片做得还挺深。他们家的产品可以降低延迟和能耗,直接接到机器人控制系统上,让反应更快、续航更久。以前看过有人吐槽机器人续航时间短到堪比扫地机,这次看下来,宇树显然是试图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了。
凌云光就更镜头感一点。他们跟宇树搞了个动作捕捉系统,说是末端精度能达到亚毫米级。我对毫米没概念,查了下,亚毫米大概是人的一根头发丝的1/10。这种精度意味着什么?你让机器人倒咖啡,它不会把壶嘴插你眼里。
科大讯飞就不用多介绍了,AI圈的老熟人。他们的AI系统接入到宇树机器人里,主要搞的是交互能力。之前看过一段视频,宇树那款机器人能听懂向左转前进这种口令,动作流畅度是够了,但跟人说话这块儿,估计讯飞接入之后才算补上了短板。
剩下的两个合作方,一个是北纬科技,一个是蔚蓝锂芯。北纬科技说白了就是提供5G解决方案的,目标是搞工业巡检那一挂。蔚蓝锂芯就更直接了,干电池的,重点是提供定制化锂电池,满足人形和四足机器人的动力需求。你别小看电池这块,现在做小圆柱锂电池的,全球出货第二就是他们。
我翻完这9家公司合作内容后突然意识到一个点:
宇树不是在造机器人,他们是在把机器人推向商品化,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展示。每一个合作项目看上去都琐碎,但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真正能出厂、能下地、能被实际应用的机器人产业链。
从供应轴承、线缆、传感器、电机,到教育方案、芯片交互、电池续航,甚至是5G通讯,这些环节拼起来,才是能打破实验室围墙的根本。
而在这个过程中,被带动起来的这些合作方,也不是去蹭热度,而是实打实拿到了订单,参与到了机器人这个新赛道的第一波量产实践中。
回过头来看这事的时候,我总觉得市场上很多公司都喜欢蹭人形机器人这个热点,但除了贴个AI标签、发个概念图,真的愿意往下扎、愿意啃硬骨头的,还是少数。
宇树科技从2016年开始做四足机器人,到2025年就拿下了英伟达和谷歌的订单。2024年7月18日启动上市辅导,目前四足机器人Unitree Go1全球出货超5万台,是现阶段唯一能称得上量产的选手。
真金白银烧出来的技术,是不可能只用来发新闻稿的。只大多数人还没准备好面对一个可以跑得快、反应快、懂你指令的非人类。
但问题来了。
等这些机器人真的走上街头,参与巡检、进课堂、开仓库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决定和它们的边界?你愿意把它当同事,还是工具?
还是说,到那时候你才会发现,它早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了,只是你没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