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溧阳高新区的创新版图上,科创平台如同雨林中的参天大树,构建起“原始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链。这里没有孤岛式研发,只有创新要素的深度耦合——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等10家重大平台,形成“中科系”创新生态链,累计孵化企业超百家,技术转化周期缩短至18个月。平台赋能的生态裂变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推行“企业出题、平台解题”模式,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突破技术瓶颈60余项。其孵化的时创能源公司研发出全球首款钠离子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指标超越德国巴斯夫同类产品;毛明院士工作站协同兵器集团,攻克机器人减速器精度0.02mm的“卡脖子”难题,打破日本企业20年垄断。在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构件一体化成型,为航天科工集团节省研发成本超3000万元。场景驱动的技术转化园区建成省内最大光伏道路和光伏球场,装机容量达3.76MW,年发电量超400万千瓦时。智慧能源网体系将企业屋顶光伏、储能设备、充电桩串联,形成“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绿色循环。在江苏华朋集团,分体式储能柜集成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时响应电网调峰需求,产品获欧盟CE认证,海外订单占比提升至45%。人才集聚的创新磁场高新区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设立25亿元氢能产业基金,通过“投贷联动”为科技企业融资超50亿元。引进的18位院士、20余位国家级人才中,吴凡团队在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发表SCI论文87篇,申请专利53项,孵化企业估值突破50亿元。人才公寓配备共享实验室、中试基地,让科研人员“拎包入驻”即可开展技术攻关。制度创新的护航体系“溧Ma办”服务品牌刷新审批速度:江苏时代百亿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363天,“拿地即开工”“竣备即发证”等改革成为全国标杆。建立的“红色代办”机制,为企业提供从注册登记到政策兑现的全周期服务,2024年协助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1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亿元。当晨曦穿透实验室的玻璃幕墙,青年科研人员在光伏板阵列间调试设备,智能物流机器人穿梭于厂房之间,这座创新雨林正迸发着蓬勃生机。溧阳高新区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让每一颗创新种子都能找到适宜生长的土壤。
(江苏省高新区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