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矸石山光伏板吸收阳光的电流声中,在千万吨智能洗煤厂的数据瀑布流前,在井下300米的冲击地压监测仪旁——这个夏天,西安科技大学68名师生跨越500公里,将课堂搬进中国华能华亭煤业公司的甘肃矿山腹地。7月14日至18日,该校“‘炭’索新质,智创未来”社会实践队通过沉浸式产业调研、跨界技术对话、一线实操体验,亲证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传统能源行业基因。
下深井、进车间、漫步大巷,实践队用脚步丈量能源变革的厚度。在砚北煤矿南风井凿井施工现场,建工学院学生高晟劼紧盯激光指向仪校准井筒垂直度,远处32米高的凿岩台车正轰鸣掘进。“过去课本里的‘数字孪生’概念,在这里是预演千米井筒掘砌的智慧大脑!”他指着双层吊盘上精准定位的液压模板感慨:“从三维模型到实体井壁,毫米级精度控制彻底颠覆了我对矿山粗放建设的认知。”而在清能煤化工公司,化工学院周广京凝视聚丙烯反应装置:“从“乌金”煤块到“白塑”粒子的分子重组,正是煤炭清洁革命的微观证明!”
校企共筑育人新阵地是此行关键成果。7月15日,中国华能华亭煤业公司与西安科技大学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挂牌。华亭煤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晓明表示:“基地将常态化接收西科学子,让矿山成为新工科人才的第二课堂。”
西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春林在授牌仪式上强调:“要让学生通过实践‘认识矿山、认可矿山、最终投身矿山’。”
实践成果直通“十五五”规划。校党委书记来兴平在学生工作“十五五”规划交流座谈会中提出:“青年要站在能源革命前沿建言献策,你们的观察就是新质生产力最鲜活的注解!”这份嘱托正转化为行动——实践队形成的《煤炭新质生产力青年观察报告》,直指行业痛点:技术落地需打破“实验室-矿井”壁垒、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智能转型。
校团委书记高欣表示:“这些建言将通过团委的‘青声建言’渠道直通政策制定层”。正如能源专业研究生李薇所言:“我们不是产业的旁观者,而是要用专业知识解译矿山的未来密码。”
离矿前夜,一场特别的篮球赛在矸石山光伏板旁开赛。当西安科大队员与矿山救护队员在这片底蕴深藏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新老能源人的接力已悄然完成。正如带队教师文虎教授所言:“这68名青年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解译中国能源未来的密码。”
当青春汗水洒在蓬勃矿区,新质生产力与青年力量的化学反应已然发生——这或许正是能源转型最生动的注脚。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通讯员 梁博 余翔 戴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