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网上又吵翻了,中美博弈的话题下,键盘侠们打得不可开交,有人热血沸腾,有人冷静分析,吵得真够热闹。
就在这当口,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突然发声:中国和美国对抗必败无疑,我们应当吸取中日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
一个中科院院士咋会这么悲观?甲午那点事儿放到今天还管用?
作者-山
院士"投降论"炸了锅
何祚庥这话一出,网络瞬间炸了锅。
这位84岁高龄的物理学家,学术声望自然不用质疑。可他在中美对抗问题上的表态,简直像往油锅里扔了颗炸弹。"中国和美国的实力差距太大,对抗必败无疑。"何院士的这番话,直接把网友们的情绪点燃了。
有人气得够呛:"一个中科院院士,居然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也有人力挺:"科学家说话向来严谨,人家肯定有道理。"
两派观点针锋相对,骂战从微博一直蔓延到各大论坛。
更让人意外的是,何院士还专门批评了网上的"主战派"。他说那些喊着"小米加步枪胜过飞机大炮"的网友,纯粹是井底之蛙,夜郎自大。
这话一说,连原本中立的网友都坐不住了。毕竟,"小米加步枪"可是抗美援朝的光荣传统,这样批评确实扎心。
何院士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找依据,反复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在他看来,当年的大清也是觉得自己很强,结果败得一塌糊涂。
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血淋淋的现实不容忽视。但问题是,甲午战争的失败真的像何院士说的那样,是因为"主战"造成的吗?
话说回来,想搞明白这位院士到底啥意思,咱得先翻翻130年前那本旧账。
甲午真相没那么简单
甲午这事儿确实够让人心疼的。但真相远比何院士说的复杂。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很多人简单理解为"弱国挑战强国必败"的典型案例。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当时的北洋舰队,在纸面实力上并不弱。
定远舰和镇远舰这两艘主力战舰,排水量超过7000吨,配备305毫米巨炮,在亚洲海域称得上是"海上巨无霸"。
整个舰队20多艘战舰,总吨位和火力都不输日本。
黄海大战爆发时,北洋舰队的表现其实可圈可点,邓世昌驾驶致远舰冲向敌阵,虽然壮烈牺牲,但这种血性让日军都为之震撼。
战斗结束后,日本舰队同样损失惨重,吉野号等主力舰都被重创,双方其实是两败俱伤。
关键问题出在战后。就在北洋舰队还有一战之力的时候,李鸿章却下了一道致命的命令:避敌保船。
他把剩余的舰队全部拉回威海卫港内,拒绝主动出击,这一招看似保守稳妥,实际上是自废武功。制海权一旦丢失,北洋舰队就成了瓮中之鳖。
日军很快围困了威海卫,海陆夹击之下,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李鸿章最终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2.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全国三年的财政收入。
更要命的是体制腐败。慈禧太后为了修建颐和园,直接挪用了海军军费。本该用来购买新舰炮的钱,变成了园林里的假山流水。军官们贪污成风,士兵训练松懈,战斗力自然一落千丈。这才是甲午失败的根本原因。
看明白了吧?甲午败得冤,败在体制烂,问题来了,今天的中国还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大清朝?
今非昔比的底气
说到变化,这可真是天翻地覆。
新中国成立74年来,最大的变化不是武器装备,而是制度优势。人民解放军从诞生那天起,就有着钢铁般的纪律和信仰。
抗美援朝战争时,志愿军用"万国造"的装备,硬是把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那时候的中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但我们有钢铁意志。
如今的军事实力更是今非昔比,东风31AG洲际导弹,射程超过1万公里,精度达到百米级别。歼-20隐身战机已经批量服役,航母编队在南海巡航。
055型万吨大驱,被外媒称为"全球最强驱逐舰",就连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都承认:"解放军的实力不容小觑。"
经济基础更是今非昔比,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以上。
202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1.76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高铁网络覆盖全国,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
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的变化,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从载人航天到火星探测,中国人展现出的团结奋斗精神让世界刮目相看。这种精神,是任何武器都买不来的战略威慑力。
当年的大清,表面强大内里腐朽,就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今天的中国,从制度到精神,从经济到科技,全方位的实力提升有目共睹。
实力摆在这儿,明眼人都看得见,关键是,面对老美的各种小动作,咱们该咋应对?
博弈的智慧
说到应对,这可是个技术活儿。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美国确实是超级大国,军事实力、科技水平都很强。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就得俯首称臣。
真正的大国博弈,从来不是简单的拳头比大小,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和平发展不等于软弱可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因为我们有战略自信,不需要通过战争来证明实力。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会在核心利益上让步,南海是中国的南海,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底线碰不得。
何祚庥院士的"必败论",和网上一些人的"必胜论",其实都太极端,真实的情况是,中美两国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既有合作的需要,也有竞争的现实。
贸易战打了几年,美国的通胀率居高不下,中国的出口额反而创了新高,科技封锁搞了这么久,中国的芯片自给率在稳步提升,新能源产业更是遥遥领先。
未来的中美关系,需要的是战略定力和斗争智慧,既要有底线思维,也要有机遇意识。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寻求合作共赢的可能。这不是妥协,而是大国的智慧。
朝鲜战争时,教员说过:"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这个道理,今天依然适用。我们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怕事。有底气,有实力,更有智慧。
历史这东西,不会原样重播,但智慧永远不过时。
结语
何院士这话听着像是被历史吓怕了,过度纠结历史包袱,容易把今天的路越走越窄。
真正的大国过招,比的不光是拳头硬不硬,更看谁的制度更有韧性,谁的战略更有定力,谁的人民更团结。从这些角度看,中国的优势明显。
历史的镜子要照,但不能被镜子里的影子吓住。既要长记性,也要有底气;既要防着点,也要敢亮剑。甲午的教训不是"不能对抗强敌",而是"腐朽的制度必然失败"。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130年前那个积贫积弱的大清。我们有制度自信,有发展成就,有人民支持,这就是最大的底气。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你觉得中国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适时"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