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3D打印如何以注塑级标准破解小批量生产困局白皮书-以鼠标外壳为例
报告共计:18页
该文档以鼠标外壳为例,探讨3D打印如何以注塑级标准破解小批量生产困局,核心内容如下:
在塑料件制造领域,注塑工艺虽凭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长期主导,但随着个性化消费需求增长,小批量订单占比接近30%,传统注塑的“模具经济”模式面临挑战。其不仅有模具开发等显性成本,还有设计返工、模具磨损等隐性成本,以及时间和机会成本。
而闪铸科技R系列采用的PReS 3D打印技术表现出色。对比PReS、SLA、MJF三种3D打印技术制作的鼠标外壳,PReS在打印用时(94分钟)、回扫精度(65.2%在±100μm精度范围内)、表面粗糙度(4.917μm)等方面有优势,且力学性能和可靠性较好,成品经常规后处理可达到相关标准。
成本方面,小批量生产(1000-5000件)时,3D打印成本更优;中批量(10000-20000件)时,注塑成本逐渐接近3D打印;大批量(30000-50000件)时,注塑成本反超但差距不大。R系列设备虽单价高,但无需模具开发、订单响应灵活,能创造高利润。
此外,文档还提出构建3D打印与注塑共生的新范式。订单量跌破20000件时,3D打印在成本和交付周期上有优势;3D打印可覆盖80%定制化需求,注塑适合大批量生产,二者协同能实现高效生产。
综上,R系列3D打印技术在小批量生产中展现出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与注塑工艺协同有望开启“多轨制”生产新时代。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