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摄影报道
“滴”地一声响,一个黄色的料箱机器人穿过层层货架,绕过障碍物,将货物从这头运送到了那头,稳稳地放入了指定位置。在一排排高大的铁质货架中,机器人几秒就完成了定位、抓取、运送等靠人力往往需要十几分钟才能完成的工作,就像结网的蜘蛛,灵活快速地穿梭着,既提高了设备使用的能效,也减少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
这是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现场看到的情景。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链博会在北京举行。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次链博会主题为“链接世界、共创未来”。
记者在展会上注意到,无人化、绿色化、低碳化成为先进制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过去几年,随着绿色低碳理念逐渐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打造绿色供应链成为许多先进制造企业的必答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供应链是碳排放重镇,根据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测算,链上碳排放往往是企业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目前,通过自身践行和生态协同,施耐德电气中国区供应链的整体能耗相比2019年降低了15.9%,同时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近10%,同步实现了高效与可持续。施耐德电气期待通过链博会平台与更多链上伙伴加强合作,共同打造绿色未来。
先进制造企业向“绿”而行
据悉,本届链博会“朋友圈”再扩大,吸引了650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涉及7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占比超65%,境外参展商占比达35%。与往届链博会相比,本届链博会国际化水平更高、互动合作更深入、创新引领更突出。
在“先进制造链”展馆中,记者看到金光集团APP、兰剑智能、中国中车、空客公司、普华永道、中信集团等多个先进制造链主企业,“绿色”成为其中许多企业的亮点。作为全球最大的制浆造纸集团之一,印尼侨企金光集团App的展台上中央用纸浆板搭建起一棵巨大的“生态树”,展品覆盖工业用纸、文化用纸、办公用纸和生活用纸,其中“清风”品牌生活用纸,“未来世界”品牌复印纸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品牌。此外,现场还展出了为瑞幸咖啡等多个快消品牌定制的精美联名包装纸袋。
在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方面,工作人员介绍,APP(中国)将自建光伏和生物质能源作为实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减排路径,推动落实多个节能改造升级项目,拥有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并实施严格的供应商筛选和考核机制,要求其提供在健康、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第三方认证材料。
中信集团联合集团旗下5家实业子公司和5家金融子公司,集中展出了在汽车零部件、重型装备、特种材料、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据悉,子公司之一中信戴卡打造了全球铝车轮行业首家“灯塔工厂”,其展出的一体化压铸轻量化铝制汽车底盘可实现减重33.4%,满足汽车主机厂对轻量化、低碳节能的要求。
在“数字科技链”展馆中,首次参展的施耐德电气带来了全生命周期一体化运营中心、能源管理软件、能源自动化解决方案、AI与数字化创新解决方案等先进数字化技术。展会人员介绍,施耐德电气布局了30家在华中国工厂和物流中心,与1600多家中国供应商携手,构成了强大的端到端绿色供应链体系。绿色供应链协同是本次施耐德电气的参展亮点之一,在中国,公司已建成21家“零碳工厂”、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两家世界级“灯塔工厂”。其中,无锡工厂两年内减少了90%的范围1和范围2碳排放,减少了65%的范围三碳排放,荣获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灯塔工厂”称号。
如何应对碳市场扩围?
在政策层面,碳市场扩围也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工作。7月,全国碳市场迎来开市四周年,前三年只有电力行业被纳入,今年年初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未来,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四大重点控排行业也将有序纳入全国碳市场。
这些行业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作为空客的中国供应链伙伴之一,浙江西子航空制造有限公司国内项目总监王晓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25年,通过应用光伏发电、熔盐储能技术、液流及氢燃料电池等多项新能源技术,并建立清洁能源“智慧大脑”,西子航空将杭州工厂打造成全国首家航空零部件“零碳工厂”,2023年获得了法国空客公司授予的“可持续发展奖”。
金光集团APP(中国)副总裁翟京丽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纸行业天然具备碳源+碳汇的双重属性,使企业能够借助速生林种植、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方式,积累“绿色资产”,创造“绿色财富”。公司早在2019年就启动了对自有林基地的碳汇盘查,为林地碳汇开发奠定了扎实基础。截至2024年底,自营林碳储量达4370万吨。目前,企业正从战略层面构建科学、系统的碳资源管理框架,搭建碳成本、碳资源双重核算体系,以持续提升碳管理能力。未来希望碳汇交易常态化,并以集团的资源和管理能力帮助更多社会林地实现价值化。
记者也注意到,近期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也提出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当前碳排放要求正逐步融入国际贸易规则和供应链体系,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增强“绿色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