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无人机考证热潮,既反映了新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也暴露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只有建立更加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解决结构性矛盾,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王志顺
“我学的是法律专业,无人机行业很有职业发展前景,我对无人机也挺感兴趣。所以想趁暑假考个无人机执照,给自身增加点竞争力。”7月18日,在上培训课程的大三学生周安成接受采访时说。暑假来临,一些无人机飞手培训机构迎来一批大学生学员,不少人花费近万元考取无人机执照。他们为何扎堆考无人机执照?(据7月20日中新经纬)
从政策层面看,无人机驾驶员持证要求的强制性规定直接推动了考证热潮。2024年1月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操控小中大型无人机必须取得相应执照,这为相关培训市场注入了政策红利。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国无人机培训机构数量在半年内从1300多家激增至3400多家。这种爆发式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行业乱象,部分机构资质不全、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混乱等问题相继出现。有学员反映,某些机构一个教员要带20多名学员,实操机严重不足,9800元的培训费难以获得相匹配的教学质量。
无人机持证人员的巨大缺口是推动考证热的根本动力。统计显示,2024年年底全国注册无人机已达217.7万架,而持证飞手仅24.73万人,供需失衡状况十分突出。在电力巡检、物流运输、农业植保等领域,具备超视距操作能力的机长级飞手日薪可达3000元以上,诱人的薪酬待遇吸引大量求职者涌入。值得注意的是,考证人群中出现了明显的跨界特征,法律、管理等非工科专业学生占比显著提升,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的技能焦虑。
然而,这场考证热潮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初级飞手供给快速增加,另一方面,真正具备复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依然紧缺。许多持证者缺乏行业应用经验,难以胜任实际工作要求。无人机行业不仅需要操作技能,更要求从业者掌握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如电力系统、测绘技术或农业知识等。单纯的操作证书并不能代表学员具有就业竞争力,这也是部分学员投入数万元考取机长证甚至教员证后,仍然面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当前无人机培训存在明显的重考证、轻能力倾向。多数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集中在考证所需的飞行技能训练,而对行业应用场景的实操教学严重不足。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大量持证人员技能结构单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为追求商业利益,刻意夸大证书价值,营造一证在手、高薪无忧的虚假预期,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面对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协同构建更加健康的人才培养生态。政府部门应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违规办学行为。行业协会可以推动建立分级分类的能力认证标准,引导培训机构注重实操能力和行业应用教学。对于求职者而言,需要理性看待无人机证书的价值,将其作为专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同时注重相关行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获取。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支撑。当前的无人机考证热潮,既反映了新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也暴露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只有建立更加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解决结构性矛盾,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