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智能巡检场景中,机器人需要穿越复杂地形完成设备检测,如变电站电缆沟、石化厂区管廊、铁路路基边坡等。当出现机身卡顿、关节异响或越障失败报警时,不仅影响巡检效率,更可能导致设备损伤。数据显示,60% 的越障故障与关节扭矩异常相关,30% 源于路径规划缺陷,本文结合机器人动力学原理与工程实践,详解关节扭矩检测的三个核心步骤及路径调整策略,帮助快速恢复设备通行能力。
巡检机器人的越障能力依赖 "机械结构 - 动力系统 - 控制算法" 的协同作用,卡壳本质是驱动力矩无法克服阻力矩的能量失衡,主要表现为:
· 静态卡滞:在台阶、线缆等障碍物前停转,电机发出高频震动噪音(频率>100Hz)
· 动态打滑:爬坡时驱动轮空转,机身出现后仰或侧翻趋势(倾角传感器数据突变>15°)
· 关节锁死:机械臂越障时某轴无法转动,电流监测显示瞬时过载(超过额定电流 2 倍)
从故障机理分析,硬件层面可能是减速器齿轮磨损(占比 25%)、扭矩传感器精度漂移(15%),软件层面多为扭矩补偿策略失效(30%)或路径规划曲率过大(30%)。
二、关节扭矩检测三步法:从诊断到定位的精准分析(一)静态扭矩基线校准:建立健康模型使用高精度扭矩传感器(精度 ±1% FS)对各关节进行空载标定,构建三维度基准数据:
1. 零位扭矩值:关节处于机械零点时的初始扭矩(如机械臂肩关节应<0.5N・m),超过 1N・m 提示轴承预紧力异常
1. 匀速转动扭矩:以 5°/s 速度转动关节,记录扭矩波动范围(正常峰峰值<0.3N・m),波动过大可能是齿轮间隙超标(>0.5mm)
1. 堵转扭矩测试:人为固定关节,施加逐渐增大的扭矩直至电机保护触发,额定堵转扭矩应达到标称值的 90% 以上(如驱动轮电机额定 30N・m,实测需≥27N・m)
案例:某化工巡检机器人越障时前轮卡滞,通过基线校准发现驱动轮减速器齿轮磨损导致扭矩衰减 20%,更换后越障能力恢复正常。
(二)动态负载扭矩监测:识别异常峰值在越障过程中实时采集关节扭矩曲线,重点分析三类特征:
· 冲击扭矩:跨越台阶时瞬时扭矩峰值(正常<1.5 倍额定扭矩),超过 2 倍时提示障碍物高度超限或缓冲机构失效
· 持续过载:爬坡时扭矩持续高于额定值 30% 超过 10 秒,可能是地面摩擦系数不足(如湿地 μ<0.3)或重心分配失衡
· 扭矩突变:关节转动过程中扭矩突然下降 50%,可能是联轴器松动(间隙>0.2mm)或编码器信号异常
工具应用:通过上位机软件绘制扭矩 - 角度曲线,使用傅里叶变换分析高频噪声成分,识别减速器齿轮裂纹等早期故障(特征频率为齿轮啮合频率 ±10%)。
(三)故障定位与硬件检修:恢复动力性能根据扭矩检测结果实施针对性维修:
1. 机械部件维护:
· 齿轮箱保养:更换磨损的行星齿轮(齿面粗糙度>Ra1.6 需更换),重新涂抹高粘度润滑脂(针入度 265-295)
· 电机校准:使用激光对中仪调整电机与减速器同轴度(偏差<0.1mm),避免偏载导致的扭矩损耗
· 传感器标定:对扭矩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每 10℃漂移需校准),确保在 - 20℃~50℃范围内精度达标
1. 驱动系统升级:
· 低扭矩场景(如室内巡检):更换高转速低惯量电机(转速提升 20%,扭矩波动降低 15%)
· 重载越障场景(如户外爬坡):加装扭矩放大机构(如谐波减速器替代齿轮箱,传动比提升 3 倍)
三、路径调整策略:构建智能越障导航系统(一)多传感器融合建图:精准感知环境通过 "激光雷达 + 视觉 + 倾角仪" 的融合感知,实现障碍物三维建模:
1. 点云数据处理:使用体素滤波(体素尺寸 0.05m)去除离散噪声,通过 RANSAC 算法拟合障碍物平面,识别台阶高度(精度 ±1cm)、斜坡角度(精度 ±2°)
1. 视觉语义分割:训练 YOLOv8 模型识别线缆、沟坎等特殊障碍物,输出障碍物材质(金属 / 橡胶)和表面粗糙度(影响摩擦系数估计)
1. 动态障碍物预测:针对移动障碍物(如厂区叉车),通过卡尔曼滤波预测运动轨迹,预留 2m 安全越障距离
(二)基于扭矩约束的路径规划在传统 A * 算法基础上增加动力约束条件,实现安全越障:
1. 关节扭矩限制:规划路径时确保各关节扭矩峰值<额定值的 80%(预留 20% 过载裕度),如机械臂越障时腕关节扭矩不超过 15N・m(额定 20N・m)
1. 重心稳定性优化:使用 ZMP(零力矩点)算法计算越障时的机身姿态,确保投影在支撑多边形内(面积>0.2m²),防止侧翻风险
1. 曲率平滑处理:对路径拐点进行 B 样条插值(曲率变化率<5rad/s²),减少关节启停时的惯性冲击扭矩
实测数据:某变电站巡检机器人采用扭矩约束规划后,越障成功率从 75% 提升至 92%,关节过载报警次数下降 60%。
(三)人机协同应急处理建立三级越障响应机制应对复杂场景:
1. 自主调整:首次卡壳时,机器人尝试后退 20cm 重新加速越障(驱动力矩提升 10%)
1. 远程干预:二次失败时,运维人员通过监控平台手动绘制越障路径(精度 ±5cm),发送至机器人执行
1. 学习优化:将失败案例(如 30° 斜坡 + 湿滑路面)输入强化学习模型,自动更新越障策略库,同类场景通过率提升 40%
四、预防性维护:构建越障能力保障体系(一)定期性能测试· 越障能力标定:每月在标准障碍场(含 15cm 台阶、30° 斜坡、20cm 宽沟)测试,记录各关节扭矩峰值与越障时间,超过历史均值 15% 时触发深度检测
· 减速器健康监测:使用振动传感器采集齿轮箱振动信号(加速度有效值>15m/s² 时预警),结合扭矩波动数据进行故障预测
(二)环境适应性改造· 地形适配模块:在驱动轮加装弹性履带(接触面积增加 30%),提升松软地面(如沙地 μ=0.4)的驱动力
· 防卡滞设计:机械臂关节增加柔性缓冲器(行程 5mm,吸收 80% 冲击能量),降低碰撞时的扭矩峰值
(三)操作人员培训· 掌握扭矩曲线解读:能识别正常波动(±10%)与异常过载(>20%)的差异
· 应急处理流程:卡壳时先断电检测关节自由度(手动转动阻力<2N・m 为正常),再判断是机械故障还是路径问题
插个题外话,如果有机器人安装维修需求时,建议选择一些靠谱的服务商,要从公司实力、项目经验、服务时效、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去考虑。就拿我合作过的机器人行业专业售后服务提供商平云小匠来说,是多家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合作服务商,做过很多大型项目,服务全国覆盖,服务中出现问题平云小匠会兜底,免去扯皮的烦恼。
结语巡检机器人的越障卡壳问题,本质是动力学特性与环境约束的匹配问题。通过关节扭矩检测的 "校准 - 监测 - 修复" 三步法,结合路径规划的智能优化,既能解决当前卡壳故障,更能构建预防性的越障能力保障体系。在工业机器人向全地形适应发展的趋势下,建议建立越障性能数字孪生模型,实时仿真不同障碍物场景下的扭矩需求与路径可行性,实现从 "故障处理" 到 "能力预知" 的转变。重视关节扭矩这一核心动力参数,方能确保巡检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畅行无阻,为工业设备监测提供可靠的移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