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视频分享平台“油管”(YouTube)发现,越来越多的AI生成影片逐渐涌现,但这些影片质量参差不齐,劣质内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令平台苦不堪言。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油管终于忍无可忍,宣布将于7月15日起对油管合作计划(YPP)进行更新,明令禁止那些大量制作且缺乏原创性的AI生成影片参与广告收益,从而维护用户体验和平台声誉。
这类通过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内容,被戏称为“AI垃圾”(AIslop)。它们通常是为了快速积累点击率和广告收入而匆忙生产,完全依赖AI自动撰写剧本、录制旁白以及制作视觉效果,创作者的身影几乎不见,导致内容质量低下且高度重复。
油管的警钟敲响:AI垃圾泛滥,高度仿真的内容让人警惕
近年来,油管屡屡遭遇AI影片滥用的问题。例如,一些AI音乐频道虽然原创价值不高,却拥有大量订阅者。此外,近期几部在油管上点击数突破百万的“真相纪录片”也引发热议,不少观众误以为是未解悬案,甚至留言呼吁警方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影片全是AI自动生成。这种情况显示出,AI影片的高度拟真性已经足以使社会判断产生误导。
更令人担忧的是,油管的CEO尼尔·莫汉(Neal Mohan)本人也成为了AI影片的受害者,诈骗集团利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伪装他的声音和影像,诱导观众点入钓鱼网站。虽然这些影片已被删除,但仍然敲响了AI影片生成的警钟,促使油管重新思考现有的YPP政策。
通过问题抑制低质内容泛滥
油管表示,此次YPP政策的调整,核心在于明确规定那些大量和高度重复的AI生成影片不能参与广告盈利计划,目的是通过降低获利来遏制低质量内容的泛滥。
油管的编辑与创作者关系主管雷内·里奇(Rene Ritchie)指出,此次YPP规则的改动,只会影响极少数“低质内容”,并不意味着油管完全反对AI影片的创作。例如,“反应影片”(Reaction Video)或是有明显人类参与的创意作品,仍然可以参与广告分润,不在此次限制之列。
随着生成式AI工具日益普及,创作门槛降低,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也随之模糊。未来,如何在巧妙利用AI与保持内容可信性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每位内容创作者与平台必须共同面对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