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玻璃切割机第一城”的名号,不是偶然的标签,而是从技术破冰到产业扎根,再到生态领跑的必然结果。主要源于其在玻璃切割设备制造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玻璃深加工智能化装备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这座城市的玻璃切割产业,以硅基材料为基、以先驱者为引、以创新为脉,既藏着过往的奋斗,更写满未来的底气。
01一把“刀”切开产业土壤
蚌埠的玻璃切割故事,绕不开徐金陵先生。上世纪90年代,国内高端玻璃切割设备几乎全靠进口,价格高昂且维修受制于人。1993年,徐金陵带着一群技术工人创办精菱玻璃机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主导研发的中国第一台双桥立交式精密玻璃切桌,将切割精度推到毫米级,直接打破国外垄断,让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从不足10%冲到70%以上。
徐金菱先生
这位先驱不止于“造机器”,更在蚌埠播下了产业的种子。他办技术学校,培养的千余名技工多数留在本地;推动切割刀头、传动系统等核心部件国产化,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在周边扎根。正是这把“刀”,不仅切开了玻璃,更切开了蚌埠玻璃切割产业的土壤。
02从“一台机器”到“一个体系”
以精菱为起点,蚌埠慢慢长成了“玻璃切割设备的热带雨林”。精菱如今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设备卖到50多个国家;银锐智能专攻大型化、智能化,18米超大玻璃切割流水线占了全国光伏玻璃设备40%的市场……
更关键的是,这座城市的产业链像“齿轮”一样咬合紧密。从硅料到玻璃原片,从金刚石刀头到智能控制系统,本地配套率超80%——这背后,是蚌埠作为国家级硅基新材料基地的底气,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原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的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着材料研发、工艺优化的“技术后盾”。比如总院研发出0.12毫米超薄玻璃,本地企业很快就跟上“柔性切割”技术,把良率从60%提到92%;光伏玻璃产能占全国30%,切割设备自然跟着迭代出大尺寸适配方案。这种“材料-设备-应用”的无缝衔接,让蚌埠的产业效率比同行高30%以上。
03从“能切”到“切得最好”
蚌埠的玻璃切割机,早已跳出“能用就行”的阶段,朝着“切得更精、更快、更智能”狂奔。精度上,从毫米级追到0.1毫米级,能对付30微米的柔性玻璃;速度上,AI视觉识别技术让设备自动避缺陷、优路径,效率比传统设备高40%;场景上,从手机屏到光伏板,从高铁车窗到未来的半导体玻璃基板,几乎覆盖所有高端玻璃加工领域。
这背后,是“材料倒逼设备升级,设备反哺材料应用”的良性循环。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的新材料一出来,本地企业就有了技术攻关的方向;企业的设备一进步,又能让更多新型玻璃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种“研究院+企业”的联动,让蚌埠的技术自主化率达98%,全球每3台高端玻璃切割机,就有1台带着“蚌埠造”的印记。
产业规模全国领先,龙头企业群聚
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蚌埠集聚了以银锐智能科技、精菱玻切、朝阳玻璃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其玻璃切割装备产值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例如:
从“玻璃机械”到“智能科技”,银锐认为,传统设备的技术壁垒相对有限,如果不发展科技创新,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银锐智能科技近年来开发的玻璃深加工生产线集成了130项专利,可节约人力80%,提效30%,如今,银锐的全自动玻璃深加工连线系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产品覆盖切割、打码、分拣到钢化全流程,实现玻璃加工无人化操作。
精菱玻璃机械作为全国首家玻璃切割设备生产企业,深耕行业多年,积累超4000家客户。其新型切割机技术壁垒高,可替代进口设备,同时布局智能连线业务,为玻璃加工打造高效、智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
集群效应突出
蚌埠高端装备制造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其中玻璃切割装备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元件生产到整机制造全覆盖,成为全国最大的玻璃切割设备生产基地。
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基因
蚌埠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曾诞生安徽第一台电视机、缝纫机等,具备雄厚的装备制造底蕴:
1.通用设备制造基础:早期以金属加工设备、起重运输设备为核心,2008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速达48.2%,为切割机产业提供技术积累。
2.政策持续赋能:蚌埠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传统企业“退市进园”,通过数字化改造升级生产线。例如高新区对智能制造企业给予30%的技改补贴,加速技术迭代。
3.创新平台支撑:拥有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余个,累计研制省级首台套装备91个,为切割机技术突破提供科研保障。
结语
如今的蚌埠,早已不满足于“造最好的切割机”。依托硅基材料基地的根基和完整的产业生态,这里正朝着“玻璃加工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不止卖设备,还提供从切割工艺设计到智能运维的全流程服务;不止盯国内,精菱、银锐的设备已进入德国、日本等高端市场,下一步要在全球建服务中心,让“蚌埠技术”成为国际标准的一部分。
从徐金陵的第一台切桌,到如今能切透各种“高精尖”玻璃的智能流水线,蚌埠的“第一城”名号,从来不是终点。它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注解:当硅基材料的根基扎得更深,当创新的齿轮转得更快,这座城市还会切出更广阔的天地。未来,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与商业航天、传感器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蚌埠的“切割”名片会延伸至更广阔的精密制造赛道。
-END-
编辑排版| 杨洁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校对 | 王欣
终审 | 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