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握着硕大的大哥大,腰间挂着沉甸甸的BB机,这样的装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绝对是成功人士的象征。那个时代,能够拥有这两样“神器”的,基本不是万元户就是大老板,普通人根本买不起这两件“装备”。
在信息传递还不发达的年代,许多人仍靠传统的书信方式保持联系。虽然座机逐渐普及,但谁会整天守在电话旁呢?更何况安装一台座机费用不低,这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因此,在那个年代,BB机成为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通讯工具,必不可少。它轻便、便宜,又比固定电话灵活,成了那个时代沟通的“神器”。
相信看过电影《乘风破浪》的朋友都记得一幕:彭于晏饰演的徐正太,为了未来还未出生的儿子,囤积了满满一箱子的BB机,并告诉穿越来的儿子徐太浪,这些BB机几年后一定能带来丰厚收益。
这足以说明,BB机在那个年代确实价值不菲。否则徐正太也不会抱着靠倒卖BB机实现财富自由的美梦。
说到BB机,从它进入中国市场算起,虽然已经整整有40年,但不少六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家中抽屉里依然珍藏着一部曾陪伴他们的BB机。
那么在如今这个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BB机还能用吗?曾经的寻呼台现在还接得通吗?
1998年,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我第一次听到“传呼机”这个新名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BB机。
那时我对这种只要打一通电话,几句话就能让对方回电的神奇设备充满好奇,许多个下午和小伙伴们反复拨打126寻呼台电话,即使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听到电话那头的声音,也觉得无比开心。
直到有一天,爸妈拿着电话费账单和擀面杖出现在我面前,我才明白这个让我无数次快乐的寻呼台,并不是免费的。
1983年,上海建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台寻呼台,BB机这个1948年诞生于美国的通讯产品,终于进入了中国市场。
彼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沟通成为了关键因素之一。
虽然BB机只能单向通讯,但凭借着比座机更方便、比大哥大更便宜、两节五号电池能用近一个月的优势,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商人们争相购买的必备利器。
从现在的角度看,BB机使用流程繁琐:A打电话给寻呼台,寻呼台接线员把留言转发给B,最后由B回电话给A。
但40年前,动辄万元的大哥大对刚起步的改革开放中国来说是一种奢侈,普通百姓难以承受。而社会流动性极强,BB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随着BB机的流行,也带动了公用电话亭和IC卡的销售,毫无疑问,BB机为那个时代的中国电信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章开头提到的徐正太想靠囤积BB机发财的情节,初看似乎只是搞笑桥段,只有真正用过BB机的人才懂,这在当时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1983年BB机进入中国市场后,经过10年发展,于1993年达到顶峰,那时BB机价格昂贵。一台汉字显示的BB机加上入网费,最高价格超过2000元。
那个年代,全国大多数人的月薪不过几十元,稍好一点的也不过100多元,一部BB机的价格几乎相当于数年的工资。即便是现在最新款的iPhone,也无法与当年的BB机相比。
BB机的发展经历了从数字机到汉字显示机的两个重大变革,功能也从必须回电的单向通讯,演变成能接收“短信”,用户可根据内容决定是否回电。
这一变化极大提升了用户使用的自由度,类似如今我们用聊天软件时,可以自由选择回复与否。
然而,BB机的费用依旧不低,那个年代没有多少人敢收到信息后任性地不回电,因为高昂的寻呼费用让人望而却步。
以80年代末的汉字显示BB机为例,除去每月50元的固定月租,收到的每条信息都要收费,且按字数计费。
这与当时的电报类似,但不同的是BB机每条消息有字数限制,超过限制的留言会被拆分成多条,每条都收费。
如果呼叫方和被呼叫方都任性互相不回,反复呼叫,最终产生的寻呼费会高得令人咋舌。
因此,每当我们在老电影里听到“给我呼30遍”的台词时,总会感慨:真是有钱人做的事!
进入90年代,BB机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势头愈发猛烈。
包括摩托罗拉在内的多个品牌纷纷进入中国,BB机价格从最初的2000元迅速降至几百元,寻呼费也大幅下降,销量飙升。
1990年至1998年间,中国BB机用户数量以百万乃至千万计增长。1998年,中国拥有超过6546万BB机用户,成为全球最大BB机市场。
那时几乎每家都有至少一个人在使用BB机,实现了真正的普及,这也是BB机的黄金时代。
然而,盛极必衰是历史规律。峰值过后,BB机不可避免走向衰退,而其终结者便是手机。同时,手机的普及也带走了电话亭的时代。
BB机进入中国四年后,广州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蜂窝移动基站,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事业的起步。
一年后,大哥大进入中国市场。尽管售价高达几万元,大哥大一时还无法威胁BB机的市场地位。
不过,四年间大哥大销量从几百台猛增至过万台,已经隐现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随后的几年里,手机逐渐从“砖头”大哥大向轻便型演变。1995年,爱立信GH337诞生,成为可装进口袋的手机。
这一变革让先富阶层意识到,尽管价格较高,轻便手机远比BB机与座机组合使用方便。
自此,BB机的市场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1998年,虽然BB机用户仍远超手机,但其靠降价维持的“繁荣”不过是虚假景象。2000年后,这种局面被彻底打破。
21世纪初,中国手机品牌增多,国产手机研发加速,价格逐渐亲民。收入提高后,购买手机已非难事。
为自救,BB机运营商使尽浑身解数,但无奈一款1998年由中国电信推出的产品——“小灵通”,成为压垮BB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灵通”集合了手机的许多功能,还具备BB机没有的特色,最重要的是它单向收费并支持包月,这让当时用户难以抗拒。
当然,“小灵通”信号弱也成为它的槽点,甚至被戏称为“喂喂,靠!”。
“小灵通”出道即巅峰,和BB机当年进入市场的情形惊人相似。不同的是,BB机当时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而“小灵通”则要同时面对手机和BB机两大劲敌。
最终,BB机无法抗衡小灵通的冲击,加上手机的持续挤压,BB机的市场份额逐年被蚕食。
许多被淘汰的BB机,成为百姓家中闲置的陈设。
或许不少人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家长将淘汰的BB机交给孩子,心里想着“出门带上,虽然买不起手机,但有消息传呼回来,别让我们找遍大街小巷”,这也成了BB机最后的价值所在。
到了2004年前后,中国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存话费送手机”的促销活动,BB机市场彻底崩塌,无数寻呼台在短短两年内关闭。
2007年,联通宣布停止寻呼业务,标志着陪伴中国24年的BB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BB机还能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没有寻呼台支撑,BB机已无通信可能。
科技永远向前发展,偶尔回头也只是回望是否遗忘了什么,而绝不会重新拾起被遗弃的旧物。
功能单一、操作复杂的BB机被手机取代,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即使如今许多人仍收藏着BB机,也无人期望让它“复活”。
同样,现今智能手机也许将在不久的将来被更先进的通信工具取代。毕竟近年来手机技术发展似乎陷入瓶颈。
每一款新机除了外观改动,实质创新寥寥,甚至偶尔倒退。
科技发展本质上依赖于“用户需求”这一市场规律。
曾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段子:部分年轻人因不满手机续航,希望能推出可更换电池的机型;
苹果取消充电口后,有用户期盼专门的充电设备;
甚至有人抱怨手机功能过多导致内存不足,希望按功能推出不同产品。
看完这些,不禁感叹科技如轮回:他们所求,不正是十几年前我们使用的手机和“万能充”吗?按功能区分产品,也像极了我们当年出门时背包里装着手机、MP3、MP4、相机、导航设备的模样。
难道未来的科技发展真的可能重回我们年轻时的状态吗?
事实上,时代浪潮中已有无数产品离我们远去:MP3、影碟机、磁带录音机、便携DVD播放器、甚至曾在BB机衰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小灵通,都被历史洪流碾压。
但它们不是科技发展的牺牲品,而是推动进步的基石与试金石。
用“淘汰”“死亡”定义这些技术已不准确,准确说,它们被更新换代,变得更加先进。
智能手机本身就是集MP3、BB机、影碟机等功能于一体的产物。市面上的各种电子产品,无不建立在前代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升级。
所以,它们并未真正“死去”或被淘汰,只是换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