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宣布,工信部将围绕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通过专项行动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并超前布局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等未来赛道,旨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呈现爆发式增长。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中标金额新高,其发布的Walker S2已实现自主换电功能,计划年内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联合中标中国移动1.24亿元人形双足机器人订单,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乐聚机器人今年预计交付千台,产品应用于科研教育、工业分拣及商业导览场景。
产业链协同方面,中鼎股份为墨甲机器人提供轻量化橡胶零部件,万凯新材投资灵心巧手探索聚酯新材料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恒辉安防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已进入机器人灵巧手腱绳等场景。东吴证券指出,轻量化是商业化前夕的关键,材料创新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将推动成本下降,预计2025-2026年成为量产关键窗口期。
元宇宙:沉浸式体验重构产业生态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商业与零售领域,虚拟购物中心接入主流VR设备,用户可通过智能眼镜360度查看商品细节,某奢侈品集团3D商城投入600万美元后,用户购买转化率同比提升53%,客单价达实体店铺1.7倍。工业领域,元宇宙技术推动数字孪生工厂建设,里工机器人已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技术迁移,适配多品牌CNC加工中心及电火花机等设备。
政策层面,四部门组织开展2025年元宇宙典型案例推荐,涵盖虚拟数字人、交互终端、行业应用等方向,推动技术落地与生态构建。文化与旅游部支持文旅集团打造跨越朝代的虚拟古城,游客支付实体门票即可获NFT数字凭证,首季度二次消费占比达21.3%,带动周边酒店出租率上涨28%。
脑机接口:医疗康复与消费级市场双突破脑机接口领域迎来政策与技术的双重突破。国家医保局首次设立独立收费项目,包括“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取出费”及“非侵入式适配费”,打通临床应用“最后一公里”。国家药监局发布《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脑电数据集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技术层面,Neuralink公司“Link”设备获FDA突破性认证,帮助严重语言障碍患者恢复交流能力;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患者实现意念操控象棋、赛车游戏。强脑科技量产全球首款便携式脑机接口设备(10万台级),智能仿生手亮相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岩山科技突破60ms超低延迟脑电解码,非侵入式头环实现游戏精准操控。
资本市场方面,麦肯锡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达400亿美元,中国设备市场规模有望在2040年达到千亿元级别。上海、四川等地设立百亿级市场目标,计划年开展3000例侵入式手术,培育完整产业链。
工信部明确,未来产业需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应用成本,并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人形机器人领域,民生证券提醒需警惕场景适应度低、单台造价过高等问题;元宇宙则需解决触觉传感器延迟、数据隐私等挑战;脑机接口则面临生物相容性验证、伦理监管等长期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