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成功返回地球。
这次航天任务的指令长聂海胜备受关注,当天央视对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的全过程进行了直播。
屏幕上出现聂海胜的身影时,他的三位姐姐和妹妹坐在台下的贵宾席上,激动得热泪盈眶,紧握着双手,期待着亲人凯旋归来的那一刻。
聂海胜与兄弟姐妹之间情感深厚,他的太空之旅牵动着整个家庭的心弦。
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努力,让家人无比感慨……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枣阳市一个经济落后的农村家庭,排行第六,前面已经有五个姐姐。
不久之后,家里又添了一个弟弟妹妹,一对父母要养活八个孩子,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聂海胜从小受到父母和姐姐们的宠爱,但受限于家庭条件,他的童年依然充满了贫苦与艰辛。
买不起新衣服,他常常一件衣服穿整整四个季节,破了就缝缝补补继续穿;没有鞋子时,他就光着脚去上学。
放学后,他还要帮助家里干很多农活——割草、收麦、放羊等。
这个从小就特别勤快的孩子,既分担了家里的繁重劳作,学习成绩却依然优异,被誉为“数学王”。
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物质匮乏的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们彼此扶持,感情深厚,彼此相亲相爱。
聂海胜上初中时,有位姐姐常常去学校给他送饭,这段记忆令他终身难忘。
后来这位姐姐患上风湿病,聂海胜特意将她接到北京接受治疗,体现了深厚的兄妹情谊。
进入航天事业后,聂海胜忙于工作,难以照顾家人。
年迈且多病的母亲只能依靠他的兄弟姐妹们照顾,这让他常怀愧疚与感激之情。
人们常说:“一人飞天,全家光荣。”但只有聂海胜自己知道,没有兄弟姐妹们默默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因此,在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当天,聂海胜的三姐聂道枝、四姐聂爱云和妹妹聂海凤盛装出席,作为亲人坐在贵宾席上,名字牌醒目显眼。
她们关心的不是荣誉,而是亲人是否能安全归来。毕竟,聂海胜从6月份升空,到归来已有三个月。
她们脸上写满了激动、紧张和期待,眼中含着泪水,深知这条路对聂海胜的身心考验非同小可。
早在1998年,聂海胜就被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据资料显示,当时共有1500余人报名竞选宇航员,
经过层层严格筛选,最终只有十几名顶尖飞行员脱颖而出,聂海胜就是其中之一。
从飞行员转变为宇航员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必须接受几乎苛刻的训练和考核。
仅理论课程就达58门,此外还要经历无数专项训练,对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面对如此严格的要求,聂海胜从未有一丝放弃念头,日复一日刻苦训练,心怀为国飞天的梦想。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成为家喻户晓的航天英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聂海胜和翟志刚同样作为备份航天员,与杨利伟接受了同样强度的训练。
直到任务发布那天,三人中才选出唯一一位进入太空,其他两人则负责地面保障。
虽然当时聂海胜未被选中,但他的努力为后续的航天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大众为杨利伟喝彩时,聂海胜不骄不躁,既为战友高兴,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神舟六号的训练中。
2005年,他终于实现飞天梦想,成为神舟六号的航天员,并被授予“英雄航天员”的称号。
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将飞天消息告诉家人,只说工作繁忙,拜托兄弟姐妹照顾老人。
直到电视上看到聂海胜的名字和身影,家人才知晓这一切,也预示着他回家的次数将越来越少。
2004年8月,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他匆忙赶回家中照顾了五天。
“那是哥哥十几年来第一次回家。”弟弟聂新胜感慨地说。
忠孝难两全,聂海胜几乎将全部心血献给了航天事业。
神舟六号任务结束后,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立即投入到神舟七号的训练中。
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任务中,他仍以备份航天员身份默默付出。
直到2013年6月,神舟十号执行飞行任务时,聂海胜以指令长身份再次进入太空,出色完成任务。
时隔七年,神舟十二号再度升空,聂海胜再度亮相。这次任务比以往更具挑战,航天员需在轨道舱内适应空间站生活。
他这次在太空停留长达三个月,成为我国首位轨道飞行超过100天的航天员,创造了航天史上的新纪录。
这份成就,除了聂海胜自身的坚持和努力外,还有他背后那位“贤内助”的巨大支持。
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曾是部队医院护士,两人经人介绍相识,感情深厚。
当时,聂海胜以一种“直男”式的幽默搭讪:“你知道我们是天生一对吗?”
“怎么说?”聂捷琳好奇地问。
“首先我们姓氏相同;其次你的名字里有‘捷’,我的名字有‘胜’,两个字都象征胜利,缘分很深吧?”
聂捷琳听后忍俊不禁,这次对话让两人拉近了距离,随后感情迅速升温,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
聂海胜能够全身心投入热爱的航天事业,离不开妻子默默的支持。
起初,聂捷琳对丈夫的航天员身份并不赞同,聚少离多让她忧心忡忡。
尤其看到一些航天的负面消息,她甚至威胁要离婚,试图让聂海胜放弃梦想。
然而聂海胜坚定地说:“我不会和你离婚,但宇航员这个梦想我一定要实现。”
无奈之下,聂捷琳选择暂时冷处理,聂海胜则用耐心和真情逐步打动她,分享自己的梦想与执着。
最终,聂捷琳被感动,理解并支持丈夫为国奉献的使命,决定全力支持他的事业。
在内部选拔阶段,聂海胜身体状态稍显劣势,尤其体重偏重,需要减重。
为帮助丈夫达标,聂捷琳费尽心思,一方面保证营养,另一方面加强锻炼。
她甚至动员全家一起参与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连女儿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
经过努力,聂海胜成功减重,顺利通过选拔。
为了配合丈夫的事业,聂捷琳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大专和本科课程,主修航天医学,
旨在成为丈夫坚强的后盾,助力他的航天事业。她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
虽不能常伴身侧,聂捷琳的支持和鼓励却始终陪伴着聂海胜。
在2003年神舟五号落选后,她鼓励他说:“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机会还会有的。”
正是妻子的支持让聂海胜调整心态,积极迎接新的训练挑战。
如今,年过半百的聂海胜已难再承受高强度训练,逐渐退居幕后,专注科研与培训工作。
尽管身份转变,他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依旧炽热如初。
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的航天员。
他们忍受严酷训练,怀揣热忱,勇敢前行。
他们爱家爱国,甚至愿意舍弃亲情为国奉献。
每位伟大航天员的背后,都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正是因为这份力量,他们得以全心投入,点亮梦想,将祖国的航天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