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与微电网是紧密依存、相互赋能的关系,微电网作为核心技术载体,为零碳园区提供能源结构优化、系统韧性与智慧管理的物理基础。二者的核心关联如下:
一、微电网为零碳园区提供能源基础设施支撑
清洁能源整合者
微电网通过集成分布式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园区绿电就地生产与消纳,显著提升清洁能源占比。例如滁州零碳园区利用厂房屋顶、停车场等空间铺设光伏系统(总装机超6.5MWp),直接满足部分生产用电需求,减少市政供电依赖与间接碳排放。
波动性能源稳定器
配备储能系统(如电化学储能)的微电网,可平抑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通过“光储充”协同机制(如滁州园区采用1840kW/2870kWh储能柜),在电价低谷或光伏高峰时段储能,高峰时段释放绿电,保障能源稳定供应。
二、微电网驱动零碳园区的智能化与经济效益
智慧调度中枢
微电网搭载的能源管理系统(如创维EMS、安科瑞智慧平台)作为“神经中枢”,实时调控源、网、荷、储:
动态优化发电、储能与负荷匹配(如自动调低非关键产线功率);
实现虚拟电厂功能,聚合分散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如辅助服务、需求响应),创造收益。
降本增效工具
能耗节约:川开电气产业园应用微电网后能耗降低33.23%,年省费用181万元;
政策收益:常州市对完成近零碳示范的园区给予最高50万元奖补,储能放电补贴0.3元/千瓦时。
三、协同构建零碳生态的关键路径
“源-网-荷-储”闭环运行
微电网将能源生产、传输、消费与存储四环节协同优化,形成园区级能源微循环网络。例如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光伏、储能与智能控制,实现能源自治与低碳运行。
韧性保障与碳管理基石
主电网故障时可切换“孤岛模式”,保障关键负荷供电;
为碳资产开发提供数据基础(如绿电溯源、碳足迹核算),支撑园区参与碳交易。
挑战与突破方向
零碳园区建设仍面临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投资回收周期长等难题。微电网技术需持续升级:
深化AI预测算法提升调度精度;
探索氢能、生物质能等多能互补模式;
政策端需细化补贴与绿电交易机制。
核心结论:微电网是零碳园区的“能源心脏”,通过技术聚合与智能管控,将碎片化能源资源转化为稳定、低碳、经济的供能体系,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物理载体与运营平台。
四.安科瑞微电网管理平台介绍
本方案采用光储充与市电信息接入协调控制器,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微电网的优化控制。相关配置如下:
1、防逆流保护装置:在并网柜增加防逆流保护装置,通过监测公共连接点的逆流信息进行上送协调控制器或者断开并网柜断路器,实现微电网逆流保护;
2、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监测微电网的电能质量指标,如电压偏差、频率偏差、谐波含量等,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电能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3、协调控制器:采集光伏、储能、充电桩和市电的实时数据,实现多能源协同控制;完成微电网防逆流、新能源消纳等策略,有效整合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等资源,还能满足防逆流要求,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降低服务区用能成本及经济运行;
4、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基于AI智能算法,配置多种运行策略,下发至协调控制器,实现光储充的优化调度;并实现站点发电、用能、设备监测、展示与管理。
现场防逆流保护装置与协调控制器装置安装如下:
现场光储充与市电运行数据,通过4G的形式上传至AcrelEMS 3.0平台,平台展示如下:
服务区站点大屏
服务区光伏系统运行监测
服务区储能系统运行监测
光储充微电网运行策略配置
通过微电网优化控制方案,为服务区实现了以下收益:基于AI智能算法调度最低成本电源供应新能源充电桩获取电能差价和充电服务费;储能系统谷峰套利收益;基于需量调控的电费收益;光伏余电上网收益。
总结本方案为高速公路服务区光储充微电网的优化控制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通过协调控制器和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了能源的高效调度与管理。同时该方案还可为光储充微网系统中自发自用、余电不上网、需量调控、负载柔性调控、有序充电等场景提供支撑。不仅适用于服务区,还可推广至园区、工厂、商场、收费站、充电站等微电网场景,为微电网的高效利用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