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履铿锵,电子信息产业亮点纷呈。《中国电子报》作为电子信息领域旗舰媒体,全面盘点2025年中电子信息产业热点,解读产业发展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为产业合作创造契机。
近年来, VR大空间成为了消费者们的“新宠”,更多VR大空间体验馆正走出景区和博物馆,在商业街和商场中与大众“见面”。近日,国际研究机构发表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首次突破120亿美元,其年复合增长率达58%。其中,中国在该领域的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已从2025年的18%迅速攀升至2024年的37%,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0%。
政府政策支撑、企业积极参与、观众乐于“买账”,中国VR大空间市场似乎正迎来生态发展新阶段。
轻量化一体机是迭代趋势
记者了解到,VR大空间产业生态得以快速发展,得益于技术与设备的突破。
“当前,VR大空间的主流技术方案有两类:一是云串流,二是一体机,两种路径各有优缺点。”威爱教育CEO孙伟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云串流是指在工作站上对视频内容进行实时渲染和计算后,通过网络传输到头显上,视频的处理能力更强、图像品质更高,但对算力和网络有较高的要求,难以在市场上大量普及。而一体机则指视频所有的渲染和计算都在头显设备中进行,成本低、效率高,但画面品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孙伟告诉记者,当前,市场上大部分VR大空间项目均采用一体机技术方案。
这一趋势也从数据上得到了验证。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国内外VR一体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VR一体机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出货量达到1750万台,占全球一体机出货量的46.9%。同时,他们还预测,2030年,中国VR一体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B端渗透率将突破15%,用户规模将超2亿人。
记者了解到,当前国内VR大空间产业采用的一体机主流设备有三种,分别是PICO、Meta Quest和HTC Vive。其中,PICO在数量、服务渠道和技术团队方面均占优势,HTC Vive则由于成本相对较高,普及量相对较低。
在谈到对未来VR大空间技术与设备发展趋势的预测时,爱威尔星空联合创始人李文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设备方面,设备重量越来越轻、清晰度越来越高、电池越来越耐用将是VR设备更新迭代的主流趋势;技术方面,空间定位和算法技术也会不断进步,催生更多的应用场景。”
孙伟则提出了更加详尽的技术发展愿景。“从近几年发布的头显、AR眼镜等产品来看,头显轻量化已是必然趋势。VR大空间或许也能够脱离固定的场地要求,通过轻量化的AR眼镜,随时进入电影情节中,实现全景交互。”孙伟说道。
内容生态仍需“百花齐放”
自2023年《消失的法老》一炮而红至今,VR大空间内容呈现井喷式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上线VR大空间项目近110个,其中,以历史类主题数量最多,占比达到34%;此外,还囊括文化IP类、科普类、科幻类、冒险解谜交互类、文娱IP类和艺术体验类共六大类内容。
对于这一现象,多位行业专家的态度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目前市场内容数量正在得到积累,踏上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第一步;忧的是当前VR大空间项目内容质量良莠不齐,选题一致性问题较严重,缺少真正的精品内容。”李文说道。
孙伟则认为,VR大空间要真正打开消费级市场,就需要跳出“帝王将相”的选题框架,将目光更多投向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的产物,我们通常认为,VR大空间会是‘下一代电影’。然而,站在电影产业的内容角度反观当前的VR大空间内容生态,可以看到,无论是‘法老’还是‘唐朝’,当前的主流内容已经给受众留下了偏离日常生活轨迹的基础印象,长此以往,会根本性地损害VR大空间生态的健康成长。”
记者观察到,VR大空间目前正处于从“技术展示”向“内容创作”过渡的阶段,实现“数量、质量两手抓”,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董事长姚中福表示:“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虚拟现实电影要在重视内容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在电影感、故事性和情绪价值上实现更大提升。”
VR大空间将迎“跑马圈地”大时代
登陆中国市场仅一年,现象级产品《消失的法老》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已高达3000万元,这无疑极大地提振了VR大空间行业人士的信心。
然而,要“复刻”这一成功并不容易。李文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来VR大空间正在快速发展,但其线下应用数量和体验店的铺设量仍然不足以为大空间打开足够的发行空间,大空间内容的发行展示也会受到影响。”
今年3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将利用虚拟现实有关技术制作、采用头戴式显示设备等虚拟现实终端观赏、用于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的新形态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
和传统电影相比,虚拟现实电影“渠道不足”的问题格外明显。对于虚拟现实电影的制作方而言,少量的体验店店面意味着内容的宣传和发行都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与成本,进一步削薄了利润空间。
行业专家呼吁,VR大空间内容生态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离不开创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基于此,针对VR大空间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李文建议:“硬件方面,企业应深入技术创新研发,加快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硬件产品;软件方面,企业应不断优化内容制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内容品质。”他还呼吁,政府方面应对于线下开设大空间场景给予支持,同时以奖项和补贴政策等方式,进一步鼓励内容生产者进行高质量创作。
“从竞争格局看,未来大空间产业仍需经过‘跑马圈地’、群雄并起的时代,随后进入巨头领衔、小企业分一杯羹的阶段。”李文向记者预测道:“相信在未来两年内,VR大空间的市场规模会迎来一波‘井喷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