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全球电影市场的表现平平,但突然有一部几乎零宣传的作品《F1:狂飙飞车》(简称《F1》)悄然杀入国内影院,立刻引爆了观众的口碑风暴,豆瓣评分一路飙升至8.6分。走出影院,我反复思考,明明是一部工业流水线般的普通电影,为何能收获如此多的喝彩和热烈讨论?
先说技术,这部影片的特效表现确实吸引眼球,但其实并无颠覆性突破。去年,AI技术席卷全球,一夜之间改变了无数行业,电影作为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也被寄予厚望。然而,如果你带着“技术革新将重塑电影”的期待去看《F1》,很可能会有点失望。如今,CG、绿幕技术早已普及,而《F1》选择了一条不同路——减少炫技,聚焦赛道实景拍摄与高精度数字模拟,硬核写实的路线获得了技术控们的称赞。
不过,这种技术上的硬实力虽让比赛场面震撼,营造出强烈氛围,却没有像《网络迷踪》那样在技术与叙事的融合上带来创新。影片始终停留在高度还原现场的层面,对于电影艺术来说,这显然不够。撕掉华丽的技术外衣,这部电影就像卸了妆、关了滤镜的主播,平凡无奇。
剧情方面,经典套路一目了然。传奇车手桑尼(布拉德·皮特饰)带着身心伤痛,在老友鲁本(哈维尔·巴登饰)邀请下重返F1赛场,与天赋新秀乔舒亚(达姆森·伊德瑞斯饰)结成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故事线几乎可以闭着眼猜:两人在小型赛事中暗战陷低谷,经历波折后在大赛中冰释前嫌联手夺冠,桑尼还顺带赢得了爱情。剧情老套到连八卦剧都不屑,唯一能吸引人的,恐怕就是布拉德·皮特的颜值效应了。
从商业角度看,这部体育题材的电影本该是热门档期的陪跑者,不大可能引发热议,制作方似乎也只盯着票房数字。但意外的是,由于近期多部好莱坞IP续集和童话真人版口碑失利,观众反而对这部“规规矩矩”的作品表现出意外的好感,一波“工业片”口碑就这样慢慢积攒起来。
不过,电影的内容本身并无太多亮点。桑尼的人设老套,故事架构早已被反复翻炒,桑尼和凯特的爱情线甚至比不上某些音乐MV里的感情描绘。影帝哈维尔·巴登饰演的鲁本更像个摆设,存在感极低。技术应用熟练、极限运动燃点把控得当、再加上布拉德·皮特的加持,这些因素固然让影片稳过及格线,但难以称得上真优秀。大概是观众调低了预期,才让这部相对普通的作品意外收获赞誉。
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桑尼这个“造神”式的人物设定。他不仅从重伤中复活,满血归来,还耐心扶持新人,再创辉煌,勇敢对抗资本操控,最终功成身退,行事低调得令人敬佩。这一连串光环设定,明显超越了“造人”,直指“造神”的范畴。
正因为这样,电影给那些现实中承受压力的人们带来强烈的精神爽感。电影尾声,桑尼赛车失控,夺冠希望濒临破灭,忽然一面红旗叫停比赛,犹如甘霖及时降临。这一刻,不仅让银幕上的桑尼和车队得以喘息,也让观众感到释然。无论现实中F1赛事是否会出现这种戏剧性救赎,观众更在乎的是心中那份未泯的希望与热血。观众的情感阀值一旦突破,现实逻辑便让位于情感共鸣,这大概才是影片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真正秘诀。
回溯影片的发行轨迹,2月13日开始酝酿,4月2日宣布新关税影响近60个贸易伙伴,紧接着暂停90天谈判期,5月12日与中国达成关税大幅调降协议。7月,特朗普又向14国发出信件,告知若无协议,8月1日起实施高关税。虽然这与电影内容无关,但同样是工业产品市场的冷暖缩影。
整体来说,《F1》是一部既没有标新立异,也没失水准的作品。它在技术与商业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虽然剧情老套、人物陈腐,却通过高水准的画面和强烈的情感共鸣成功打动观众。这或许就是它在全球影市冷淡的夏天里,掀起一阵口碑旋风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