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6号台风“韦帕”以14级风力逼近粤西沿海,国铁广州局在72小时内完成了一场“教科书式”的防台演练:从精准锁定461处风险点、提前完成103项预抢工程,到运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风速雨情,再到动态调整1200余列列车运行方案,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防汛战役,不仅展现了我国铁路系统的应急能力,更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坚守。
构建全域感知的“数字防汛堤”。面对台风路径“每小时20公里西进”的紧迫态势,铁路部门构建的“空天地”立体监测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湛江西站,北斗位移监测仪以毫米级精度追踪路基沉降;在琼州海峡,智能水位传感器每15分钟更新一次河道数据;而覆盖广深港高铁全线的视频监控系统,正以每秒50帧的速率捕捉接触网异物入侵。这种“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地面传感”的技术矩阵,让台风登陆前的48小时成为风险管控的黄金窗口期。正如气象专家指出:“铁路防汛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是防灾理念的革命性进步。”
在风雨中传递“铁”的温度。当K512次列车因台风停运时,茂名站服务台立即启动“三色分流”机制:绿色通道引导商务旅客改签高铁,黄色通道协助老年旅客办理现金退票,红色通道对接医疗特殊需求。这种精细化服务,在台风影响期间日均服务旅客超2万人次。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退改签”系统的升级——旅客通过12306APP上传身份证照片后,系统自动生成带电子签章的退票凭证,全程耗时从15分钟压缩至3分钟。数据显示,7月19日10时至20日12时,广铁集团通过多渠道发送防台提示信息1.2亿条,动态调整退票窗口138个,真正实现了“信息跑路”替代“旅客跑腿”。
在非常态中守护“日常的秩序”。台风“韦帕”带来的不仅是风雨,更是对公共服务韧性的考验。当广茂线列车调整运行区段时,铁路部门创新推出“公铁接驳”方案:在阳江站开通至湛江西站的免费接驳巴士,每30分钟一班,并配备充电宝租借、母婴休息等特色服务。这种“轨道+公路”的立体疏解模式,使日均3.2万名旅客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更令人感动的是基层工作者的坚守——在珠海站,客运值班员李敏连续36小时驻守岗位,为滞留旅客手写列车恢复时刻表;在茂名西站,供电工区党员突击队在10级大风中完成接触网异物清除,用行动诠释“风雨无阻保畅通”的承诺。
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抗击超强台风“山竹”,中国铁路的防灾体系始终在实战中迭代升级。此次迎战“韦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智能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更是“宁可十防九空”的底线思维;感受到的不仅是退改签政策的温度,更是“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服务哲学。当台风过后铁路线迅速恢复畅通,当滞留旅客在车站收到热腾腾的姜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行业的专业素养,更是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这条用责任与科技铸就的钢铁动脉,必将在风雨中持续守护人民的幸福路、发展的生命线。(苏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