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汉南通用航空机场的空域中,一架无人机正平稳巡航,其实时传回的高清画面与飞行数据,通过中国移动部署的 5G-A 通感一体基站,瞬间抵达地面指挥中心。与此同时,系统自动识别出 3 公里外的一群飞鸟,立即向无人机发送避让指令 —— 这一场景,正是 5G-A 与 AI 技术赋能低空经济的生动写照。如今,在湖北的机场、航道、产业园等场景,这种 “通信 + 感知 + 算力” 的融合技术,正为低空飞行器打造出一张 “连得上、看得见、导得准” 的智慧网络,推动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5G-A 通感一体:让低空飞行器 “明辨路况”
汉南通用航空机场作为华中地区低空经济的核心枢纽,已聚集无人机起降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测试基地、低空物流枢纽等多元场景,更开通了武汉至十堰、荆州的低空短途客运航线,让 “空中的士” 成为市民出行的新选择。为保障这片空域的安全与高效,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在机场周边部署了 3 个站点 7 个小区的 5G-A 通感一体网络,覆盖 1.4 平方公里空域。
与传统雷达相比,这套网络堪称 “空中智慧交警”:它既能提供比 5G 快 10 倍的高速通信,确保无人机、通航飞机的实时图传与指令交互无延迟;更能通过 AI 算法精准区分无人机、鸟类、风筝等不同目标,提前预判潜在冲突。“以前人工监控难以及时发现低空小目标,现在系统能自动识别并预警,机场空域利用率提升了 30%。” 机场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武汉市已建成 1526 个 5G-A 基站,完成 372 个基站的智能化改造,实现 17 个市州交通枢纽、核心商圈等重点区域的全覆盖,为低空经济铺就了 “高速信息路”。
长江航道的 “智能管家”:从空域到水域的技术延伸
5G-A 的赋能不仅限于低空,更沿着长江航道向水域延伸。今年 3 月,中国移动联合长江航务管理局建成全球首个内河航运 5G-A 通感一体网络,在武汉、宜昌段实现 20 公里连续覆盖,开启了长江航运 “全要素互联” 的新阶段。
在长江干线湖北段,5G-A 通感一体基站凭借大天线、大张角、高精度算法三大技术优势,能精准识别航行船只的航向、速度和位置,配合 AI 算法构建起 “长江新链” 综合平台:
- 智能航行:整合船舶传感器、气象水文数据,为船只实时规划最优航线,避开浅滩、暗礁等危险区域,航行效率提升 15%;
- 港口调度:根据船舶到港时间、货物类型,AI 系统自动安排装卸流程,武汉阳逻港的吞吐效率提高 20%,物流成本降低 12%;
- 安全监管:通过高清视频与 AI 图像识别,实时监测船舶状态和货物装卸,及时预警超载、违规操作等隐患,全年航运事故率下降 40%。
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低空经济 “荆楚样板”
为推动技术持续落地,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在宜昌成立 5G-A 低空技术创新中心,针对低空出行、机场空防、空域监管、低空导航等场景,研发定制化解决方案。在鄂州花湖机场,5G-A 网络支撑无人机完成航空物流的 “最后一公里” 配送,配送时效较陆运提升 50%;在汉南通航产业园,eVTOL 测试借助 5G-A 的低时延特性,实现远程操控精度达厘米级。
“我们的目标是让 5G-A×AI 成为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 中国移动湖北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空中交通到水上航运,从物流配送 to 安全监管,技术正全方位融入低空经济的肌理。随着 “荆楚样板” 的不断成熟,未来将有更多场景迎来 “智慧升级”,让低空经济真正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在 5G-A 与 AI 的双重驱动下,湖北的低空经济正从 “单点突破” 迈向 “全域协同”,为全国低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