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底,咸安区携手企业和高校专家人才率先成立生物医药、机电制造、新材料、高精模具等四个产业“工程师工作室”并授牌。目前,4个工作室已带动8项关键技术突破落地,为企业降本增效超千万元。
工程师工作室凭啥破冰突围?7月21日,笔者走进咸安产业工程师工作室探究,答案是“科技力量”。
在华宁防腐,防腐橡胶产业“工程师工作室”负责人兰希园介绍,通过千百次实验,已成功将传统耐磨橡胶的阿克隆磨耗指标从0.3—0.4(cm³/1.61km)降至0.15以下,新开发的防腐低钙镁橡胶关键指标进入业内第一梯队。
“过去我们的耐磨橡胶进罐加工后,强度要衰减50%,现在通过配方优化和工艺调整,衰减率控制在15%以内,磨耗性能甚至实现‘零衰减’,预计年可降低成本100万元。”新产品研发部部长刘帅笑道,2023年7月从大学毕业后,就通过区聘企用带编制进的华宁防腐产业工程师工作室,觉得研发工作上的突破,让自己很有成就感。
笔者在湖北真奥“生物医药”工程师工作室看到,研究团队正对盐酸丁卡因原料药的结晶工艺进行调试。
“针对盐酸丁卡因凝胶原料长期被外企‘卡脖子’的困境,通过一年多的研发,将原料纯度从98%提升至99.5%,成本从每公斤5万元骤降至2000元。”
工作室负责人熊骏宇说,研究成果已经进入药品申报的最后阶段,打破国外垄断指日可待。另一在研项目“升级板”利多卡因乳膏也已完成原料研发,预计今年底可申报受理。
在三六重工,作为咸安区机电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机电制造工程师工作室搭建了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打破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壁垒,加强了横向学习培训和交流,还可通过举办研讨会,深化协作,实行良性循环。
“工作室通过参数化设计系统,将传统需2个工作日的门式起重机设计压缩至5分钟,大幅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工程师工作室负责人、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范晓霞介绍。
如今自主研发的“地铁人防和防淹智能应急装备”经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三六重工也一改过去在外面企业购买零部件习惯,做到本地采购、优先配套,实现“咸产咸用”。
工程师工作室如何留住人才?咸安区政府先后拿出100个事业编制为企业聘请人才,这些区聘企用的研发人才,编制放在区人社局,人直接进企业产业工程师工作室工作。同时,咸安区的四个产业工程师工作室依托3000万元区级人才资金池,构建起了“政策+平台+服务”的全要素支撑体系。可享受“桂乡人才一卡通”服务,兑现了1290万元的科技创新奖补资金。
如今,各工作室分别由各自产业中的领衔人才主持,已吸引了42名行业人才参与,构建“立足企业、辐射产业”的协同创新载体,主导重点产业技术攻关、传统产业创新提效。华宁防腐新引进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生4人,组建起一支由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人才构成的研发团队。
“过去招硕士博士难如登天,现在带着事业编制进企业,吸引力完全不同。”华宁防腐科技副总兰希园介绍,咸安区通过“政聘企用”政策,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带编入企”,为企业招引、留住高端人才拓开新路。
今年,真奥药业、华宁防腐、志研自动化三家企业申报区聘企用研发人才,相关工作正在落实之中。(胡剑芳、李婷婷、成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