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印度南部富士康工厂的流水线依旧运转,但曾经熟悉的中国面孔却已悄然消失。 300多名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短短两个月内分批离开了这片土地,留下了格式化的电脑和未完成的培训手册,只留下空荡荡的工程师座位,以及生产线上堆积如山的半成品手机,屏幕反射着冰冷的光。 他们曾是印度iPhone工厂的“定海神针”,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将iPhone的次品率控制在15%以下,组装速度更是印度工人的三倍。印度工人将这种技艺称为“手感经济学”,而如今,这份宝贵的经验随着中国工程师的撤离,如同决堤的洪水般瞬间流逝殆尽。
苹果CEO库克曾公开宣称:“中国工人的专业技能才是供应链的命根子。” 这句话在印度得到了残酷的验证:良品率骤降至50%,生产效率腰斩,技术传承断档。 印度工人组装一部手机需要耗时3小时,而培训周期更是长达18个月,远超中国工人的6个月,且离职率高达40%以上,新员工连基础设备操作都需要从头学习。 苹果原计划在2026年实现印度生产全美50% iPhone的目标,但富士康这波大规模撤离直接打乱了iPhone 17的量产节点,“印度制造”的梦想也因此被迫延期,库克的“去中国化”战略遭遇了重创。
这场中国工程师的集体撤离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印度政府政策自酿的苦果。 印度政府对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申请设置重重障碍,续签通过率大幅下降,甚至以“数据安全”为由对中企办公室进行突击搜查。 与此同时,莫迪政府煽动反华情绪,中国员工被污名化,甚至在印巴冲突期间,一些工程师因谣言遭受了死亡威胁,出门不得不携带防身物品,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更令人寒心的是,印度政府此前曾“过河拆桥”,在2023年低价收购中国保变电气在印度的特高压子公司,随后培养的印度工程师集体跳槽至本土企业,利用掌握的技术与中国企业竞争国际市场。 讽刺的是,印度特高压电网七成技术仍依赖保变电气,智能手机的核心部件也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
印度政府斥资1万亿卢比(约合870亿人民币)启动“研发创新计划”,目标瞄准人工智能和新能源领域,然而现实却异常骨感。 印度在军工领域实力雄厚,却在民用领域表现乏力,90%的智能设备和高端制造业依赖中国产业链供应,甚至连iPhone的屏幕和面容识别模块都依靠中国厂商预装配。 此外,富士康在印度投资三年亏损高达300亿,而政府承诺的100亿卢比补贴仅到账8000万。 苹果供应商还面临着“印度税”的强征,利润必须在本地再投资,高管职位也被强制印度化。 糟糕的基础设施更是雪上加霜,工厂频繁断电,物流卡车时速仅30公里,海关扣留中国零部件更导致富士康两条生产线停工数月。一位印度电子协会高管无奈地表示:“我们至少还需要中国5年,才能在美国的支持下成为替代选项。”
面对印度“既要技术又搞打压”的两面手法,中国开始采取强硬措施予以反击。 中国对印度出口专用机床和自动化设备进行口头限制,甚至富士康运往印度的生产线曾在国内被扣留。 同时,中国推行产业转移“可控有序”原则,核心技术不再外泄,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和友好国家转移产能,将印度排除在合作名单之外。 此外,中国也采取了签证对等措施,回应印度对中国技术人员的刁难。
这场博弈最终让苹果成为了最大的输家。 回中国生产则面临美国的关税壁垒,留在印度则面临着产品质量控制崩盘的风险。 库克的“去中国化”梦想,最终被地缘政治的现实碾压成粉末。 在富士康印度新工厂的外墙上,“印度制造”的标语依旧鲜亮,但车间内,一名印度工人正费力地调试iPhone 17的摄像头模组,一个中国师傅两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如今却让整条生产线停滞了半小时。 流水线上,堆积如山的半成品手机,无声地诉说着印度“制造业独立”之路的漫长与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