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廖嘉琪 记者 邱伊娜
前些天,浙江省2025年高考普通类一段平行志愿正式投档,各高校专业投档分数线揭晓,今年人工智能专业大热。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专业696分、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687分、中国人民大学人工智能专业686分……
当越来越多的考生涌入AI领域时,如何才能在这股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佼佼者?在浙江工商大学,一间挂着“227”不足30平方米的实验室,用一份持续了七年的优异答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里是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智能机器人实践基地,学生们更愿称它为“学霸制造工厂”。实验室7年来已“量产”了42名进入985、211和海外名校尖子生,更向阿里、小米、比亚迪等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创新人才。指导老师王秀萍的言语中难掩自豪:“就在今年秋天,我们又有9名学生即将前往同济、浙大、中科院大学等顶尖学府,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深造。”
部分学生深造名单
推开227的大门:小车很快,我很快乐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奖8项、省奖28项,浙江省机器人竞赛一等奖11项……227柜子里沉甸甸的奖牌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是每一个成员无数次跌倒又爬起,在逆境中拼搏。
“大一刚入学,我在参观实验室时看到一辆小车,嗖地一下,循着电磁线飞驰而过,太酷了!”AI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梁益达至今仍记得那一幕带来的心跳。那一刻,一颗对智能科技的好奇种子在他心中扎了根。循着这份向往,他在学长的带领下推开了227实验室的大门,也推开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智能小车 受访者供图
相比之下,物联网专业孙云翔进入227实验室的经历,更像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考验。“选拔赛那天,我的车在比赛中整整坏了六次!”他笑着回忆,“最后我以倒数第一的成绩挤了进来,当时真是狂喜,感觉未来有了无限可能。”后来,他和同样热爱机器人的林煜航成了“铁搭档”,在无数场比赛中并肩作战。
就这样,章烈、陆宇梵、蒋哲奥……一群怀揣着同样热忱的年轻人,像溪流汇入江海一样,相继来到了227实验室。
“从加入实验室到能够站上领奖台,这条路充满了严峻的技术挑战和激烈的竞赛考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徐涛聊起比赛,眼里依旧放光。他在备战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极速越野”赛道时,正撞上酷暑。“六七月的大太阳,我们仨集体‘美黑’两度!”他笑着说,“虽然调车过程很煎熬,但每次看到小车能快上一两秒,那种兴奋,值了!”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实验室成员正在调试小车。受访者供图
最终,他们设计的电路板一版成功,小车又快又稳,驰骋在赛场上,最终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而在同一场比赛中,林煜航的团队则挑战了全新的“独轮车”赛道。“没有先例可循,一切从零开始。”从寒假拿到车模开始,他们在老师和学长帮助下通力协作,历经无数次推倒重来,终于让独轮车稳稳地跑了起来。
“从毫无经验的小白到顺利完赛,这段经历是我本科最珍贵、最有成就感的回忆。”林煜航感慨,自己会永远记得实验室通宵爆肝的夜晚,解决难题后的喜悦,与队友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这些都将成为他日后前行的动力。
227的“秘密武器”:一群人和一盏灯
“除了上课,我的大学生活几乎都泡在了227实验室。”AI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杨宇杰一句话道出了所有成员的日常。实验室、食堂、宿舍,这枯燥的三点一线,在备赛期间更是被压缩成了一条从白天到深夜、灯火通明的奋斗轨迹。
在这里,失败是家常便饭。一个参数没调好,小车就可能冲出赛道;一个算法想不通,整个团队就可能被困住好几天。但更常见的画面是,当一个人眉头紧锁时,总会有人递上一杯热饮,凑过来说‘别急,我看看,我们一起想办法。’
“刚来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特别怕拖后腿。”AI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陆宇梵坦言,是实验室的“传帮带”文化给了他巨大的信心。在一次次研讨会上,学长们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把踩过的坑、总结的技巧倾囊相授。“多亏了他们,我才慢慢找到了方向。”
实验室成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成员们都说,比起陈列柜里的奖杯奖牌,彼此间守望相助的情谊才是227实验室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一切的守护者,是所有学生心中的“大家长”——实验室指导老师王秀萍。
对王老师来说,竞赛指导是一场全年无休的“马拉松”。寒假,她召集大家复盘比赛,探讨新方案;学期中,她推进选拔、培训与备赛;暑假,她又带着学生们天南地北地交流、热身,去适应不同的比赛场地。
每次比赛前,王秀萍说自己其实比学生更紧张。一边要保障测试调试的条件,一边要安排好行程住宿,她会默默为熬夜的学生们备好充足的饮料、食物,像一位母亲,细心关注着每个孩子的状态。
实验室学生与老师合影 受访者供图
“或许是因为他们和我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我总能很好地理解他们。”王秀萍话语中满是温柔,“我懂得何时该鼓励,何时该‘逼’一把,也懂得何时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