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金光闪闪的PPT,
让一个普通医学院的大三学生瞬间成为了全国的焦点。
“担任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自然·机器学习》《JAMA内科学》等顶刊发表SCI论文7篇”、
“个人累计影响因子149”、
“获得东京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录取内诺......”
谁能想到,
这样的个人简历会出现在一个没毕业的大学生身上。
在川北医学院“昌华奖学金”的答辩现场,
当2022级口腔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罗某某亮出这样一张金光闪闪的ppt时,
全场师生面面相觑,
这真的是人能创造出的“逆天学术履历”吗?
而在几天之内,
这张PPT截图如野火般蔓延网络,
引爆了一场关于学术诚信的大讨论。
有网友直呼罗某为“罗博士”,
高呼其科研能力“远超博士生水平”。
但也有不少学术圈内的学生发出疑问:
这是学术天才的横空出世,
还是精心包装的学术泡沫?
随着舆论的发酵,
川北医学院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展开调查。
7月17日,
校方发布通报,揭开了“逆天学术”背后的真相。
调查证实,
罗子甯确实拥有可观的科研成果,
但PPT展示方式存在严重误导。
在论文方面,
罗某某确实已经发表了7篇文章:
包括1篇研究论文、
1篇荟萃分析和1篇评论文章作为第一作者;
另有4篇学术评论作为通讯作者。
这些文章发表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期刊上,
累计影响因子实际达164.8,
比PPT中的149还高。
但罗某某的7篇“论文”中,
仅有2篇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论文,
其余5篇均为评论性文章。
学术出版界清楚知道,
将评论性文章等同于研究论文存在严重误导。
而罗某某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同样存在刻意误导。
PPT中“个人累计影响因子149”实则是将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简单相加的结果。
简单相加期刊影响因子的方式在学术界不被认可,
这种计算方法严重夸大了个人贡献,
忽略了影响因子是期刊整体水平的度量,
而非单篇论文质量的标尺。
至于审稿人身份,
调查显示罗子甯确实收到过《npj Digital Medicin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期刊的审稿邀请,
并实际参与了3篇论文的审稿工作。
但PPT中将其描述为“担任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
暗示其是《柳叶刀》《JAMA》等顶级期刊的常任审稿专家,
模糊了“受邀审稿”与“常任审稿人”的本质区别。
因此,
罗某某在ppt展示中存在“成果表述不严谨问题,有自夸炫耀之嫌”。
目前学校已对其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
虽然,
罗某某存在过度包装自我、过度夸大学术成果的问题。
但在学术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是有实力的。他在奖学金评选PPT中称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7篇SCI顶刊论文,
还发了顶级刊物论文,
还是顶级期刊的也确实在一些期刊参与审稿。
罗某某夸大研究成果了,
但没有伪造学术成果,
也没说有什么教授学阀给他走关系后门,
确实是他自己写或者他参与写的。如果不是关系户、不是学二代,
没有大佬帮忙舞弊造假,
靠自己能在大三发那么多论文成果,
也是很厉害了。
只能说,
罗某某还是性格太浮躁了些,
刚取得一点小成果就开始飘飘然找不准定位了。
日后还得沉淀沉淀锻炼锻炼,
才不至于走歪路。
如果能端正态度,
低调严谨、踏踏实实搞学术,
在未来有良师引导和指导,
未来也可能是个优秀的人才。
但如果没有得到好的引导,
极有可能步重庆大学刘某乔事件的后尘。
罗某的事件也反映了学术评价“唯论文”、“唯帽子”的问题。
高校在鼓励本科生科研的同时,
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学术伦理和规范教育?
当学术成就直接关联重大利益时,
学生和导师是否容易陷入“重数量轻质量”的陷阱?
这些都需要整个高等教育界系统性的反思。
风波过后,
罗某某对媒体坦言:“我是一个科研新兵,很多地方做得不够规范。”
这位年轻学子依然怀揣朴素理想:证明普通本科生找对方法,
肯抱团、够努力,
照样能在科研里闯出一条路。
也许,
学术殿堂的基石,
永远是真与实的精诚所至。
那么,
各位亲爱的朋友,
你们怎么看大三学生学术夸张事件呢?
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