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10月19日期间,全国首部汽车主题VR空间大电影《CAR时空·能源觉醒》亮相北京汽车博物馆。
作为全球首部全景式汽车工业沉浸剧场,VR空间大电影以创新性“时空叙事+科技人文”融合视角,借助MR与VR技术,融合空间计算、数字化交互技术等前沿科技,精准复刻了巴黎街头、紫禁城等历史地标。
具体来看,观众戴上VR眼镜将成为“时空特工”,闯进这些名场面:在1889年巴黎街头围观戴姆勒燃油车和杰纳茨电动车“掐架”——史上第一场油电大战;在1902年的紫禁城,偷拍慈禧太后的御用汽车,顺便听她吐槽“哀家被这铁轿子颠的头疼!”;在1971年的月球表面,跟随阿波罗15号月球车体验“月球驾照”考试。
今年3月,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其中首次明确指出,将利用虚拟现实相关技术制作、通过头戴式显示设备等虚拟现实终端观赏,且用于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的新形态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
简单来讲,大众熟知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将正式进入电影制作领域,催生出一种全新的电影形式与观影方式。具体而言,运用包含AR、VR、MR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现实技术的XR(扩展现实)技术制作的影片,将成为新的电影类型。在未来影院中,可供观众行走探索的大空间、能实现5D体验的座椅、头戴式显示设备以及操作手柄等,将成为“高配”设施。而传统的“看电影”概念也将发生转变,衍生出“看”和“玩”两个相互平行的区域。
目前,在国家电影局备案立项的VR电影已有42部,其中19部已获得“龙标”,并且相关数字还在持续更新。
国际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首次突破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其中,中国在该领域的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增长迅速,从2025年的18%快速攀升至2024年的37%,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0%。
不过,虚拟现实电影虽具备沉浸感与交互性等优势,但优质作品需要实现从视觉沉浸到心理沉浸的跨越。此外,行业仍面临一些技术痛点,比如头显设备重量导致佩戴不适、快速移动镜头引发眩晕、设备续航短影响翻台率等问题,亟待解决。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