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观察气体利用化学试剂吸收法及气体燃烧法分别测定混合气体中各成分:二氧化碳、氧、一氧化碳、氢气、甲烷、氮气……”7月18日下午,金化集团丰盛公司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利用奥氏气体分析仪讲解工业气体分析原理与操作技巧,红色、无色、蓝色、黑色的气体吸收瓶整齐排列,各吸收瓶中正在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在分析仪上跳动出动态曲线。
参加实训的省内中职、高职院校教师围站四周,或紧盯仪表盘记录数据,或举着手机拍摄操作细节——这场沉浸式实训,正是金化集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动静结合”育人模式的生动缩影。金化集团公司先后与省内各大高校联合建设大学生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基地、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2024年更是将实习业务从省内高校拓展到省外新疆农业大学、青海大学等,为培养高素质化工专业人才搭建了优质平台。
△实训基地老师为培训人员讲解实操原理
作为省教育厅、省发改委联合认定的产教融合试点单位,金化集团实训基地的“动静结合”特色在此番实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既有‘静’的实践平台,也有‘动’的生产场景。”金化集团化工实训基地主任石鑫介绍,实训基地特意保留了停产的18万吨合成氨装置,供教师们拆解部件、模拟操作,亲手掌握设备原理;而在丰盛公司20万吨合成氨生产装置,教师们则能跟班参与造气、脱硫、变换等全流程生产,在生产车间里观察真实工况。
“这是脱硫装置,是制作合成氨的重要环节。”“净化气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实训基地教师王耀庆正在老设备前,为学生们讲解合成氨制作工艺,一问一答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了升华,这种“虚实结合”的实训设计,让教师们教得有的放矢,让学生们学得扎实。
7月12日下午,全国劳模、金化集团高级技师孙学祥的宣讲让大家热血沸腾,随后参观的金化建厂60周年主题公园、老物件展示,更让他们触摸到了化工行业的发展脉络。“以前在课堂上讲合成氨工艺,只能对着图纸比画,现在站在真实的造气炉前,管道走向、阀门作用一目了然。”学员的笔记本上,早已画满了设备草图与参数注解。
本次实训为期14天,其中11天的企业实践由金化集团精心设计。翻开实训安排表,从安全培训到工艺实操,从理论讲解到岗位轮换,内容紧凑而系统,教师们根据分组轮换,在奔马公司、丰盛公司的生产线上深度参与造气、压缩、合成等12个关键环节,还穿插了团建、素质训练等活动,在协作中强化团队意识。
△实训基地老师为培训学员讲解试验环节
“我们这个班是全省职业院校生物化工大类教师企业实践班,是2025年全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其中一个项目,本次总共来了100名教师。”作为领队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潘有江介绍,金化集团化工实训基地是全国化工和石油行业大学生实习的示范基地,有老化工企业的设备设施可以动手操作,还可以进入正在运行的化工厂,零距离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模式以及岗位的工作模式。
“以前教空气压缩操作,总担心讲不透压力控制的临界点,现在亲手调过3次参数,知道哪里容易出问题,回去就能设计更贴近生产的实训项目。”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教师卿嫦的手机里存满了设备运行视频和操作笔记。在她看来,这些在车间里的实践知识,将让课堂教学跳出纸上谈兵的局限。
卿嫦从事化工专业的教学工作已经有11年了,在这期间很少有机会能够深入到化工企业去参观实践和学习。她坦言,目前教学使用的还是2018年的教材,设备介绍相对老旧。这次来到金化集团,先进的生产流程设备以及工人师傅们的专业技术都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企业的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回去以后,能够反哺教学,让学生毕业以后缩短和企业岗位要求的距离,实现无缝衔接。”潘有江说。
实训仍在继续,这场在管道与阀门间展开的实践育人课,正悄然架起一座从企业生产到校园教学的桥梁——而100名教师,正是桥上传递真知的使者。
记者:刘伟业 李峰
编辑:魏戈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