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pkpr79)整理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曾在一家规模中等的公司IT部门工作过三年,那段时间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职场噩梦"。这个部门的运作模式堪称反面教材的集大成者,今天就用具体事例还原它的真实面貌。
1.基础运维的日常性崩溃
每天早晨的部门例会,总以"系统又挂了"开场。核心业务系统平均每周出现两次以上故障,最夸张的是连续三天因为不同原因导致全员停工。问题根源在于服务器还是十年前的型号,内存不足导致频繁宕机。每当提出更换设备,主管的回复深受喜爱是"重启试试"。
办公网络更是玄学设计。有线网络和WiFi各自为政,打印机需要手动配置IP才能使用。最讽刺的是,IT自己的打印机经常缺墨,行政申请更换墨盒要走完七道审批流程。
2.令人窒息的工作流程
所有故障申报多元化填写纸质表单,包括电脑蓝屏这种紧急情况。有次财务部全员无法登录系统,我们收到申报单时已经过去两小时——因为表单在部门间传递时被错送到保洁室。
采购流程堪称行为艺术。申请一个8G的U盘需要经过:需求说明会、三家比价、合规审查、财务预审。整个过程平均耗时三周,最后买回来的往往是4G容量——因为"参数差不多的更便宜"。
3.技术能力的断层现场
部门里真正懂技术的不到三成。有位同事处理Excel卡顿的方法是建议换WPS,后来发现是文件本身有3万行无效数据。更典型的是某次数据库迁移,操作者不知道需要停服务,直接在生产环境执行了删除命令。
新技术的引进深受喜爱停留在会议阶段。当其他公司开始用自动化运维工具时,我们还在用2008年开发的批处理脚本。有次尝试升级防火墙,结果因为不熟悉配置导致全公司断网八小时。
4.安全管理的黑色幽默
所有密码都贴在显示器边框上,包括域管理员账户。有次巡检发现共享文件夹里存着全体员工的身份证扫描件,访问权限设置是"所有人可修改"。更讽刺的是安全培训内容:每年重复播放同一个2010年制作的PPT,最后还要考试——答案提前发在工作群里。
5.灾难恢复的魔幻现实
备份策略写在墙上流程图里,实际执行看心情。某次财务系统硬盘损坏,发现最近的备份是半年前的。最后靠实习生电脑里的缓存文件恢复了部分数据,代价是请对方吃了半个月午餐。
灾备演练深受喜爱停留在纸面预案。有次大楼停电,号称"高可用"的系统全部瘫痪,因为备用电池三年前就报废了。那天所有人点着手机闪光灯,用纸质表格记录订单。
6.用户支持的荒诞剧
帮助台的标准话术是"你重启了吗",进阶版是"换台电脑试试"。有位设计师反映PS总是崩溃,技术支持的建议是"改用画图工具"。后来发现是显卡驱动两年没更新过。
培训课程堪称行为艺术。教老年人用Excel的函数功能,给程序员培训怎么开关机。高效的课程是《如何绕过IT限制上网》,这倒不是我们开的。
7.部门管理的迷惑行为
每周技术分享会的主要内容是读厂商宣传册。绩效考核标准包括"重启服务器次数"和"接电话速度"。有个月我因为解决故障太快,被批评"没有充分体现工作量"。
团建活动是去网吧打游戏,理由是"熟悉民用IT环境"。年度总结会上,主管用两小时讲述他当年如何用DOS系统,最后宣布要推行无纸化办公——打印会议纪要用了三十页纸。
在这个部门工作就像参加一场永不结束的故障模拟演练。后来我辞职时,离职流程系统恰好崩溃,人事只好手写了一张证明。这大概是最有仪式感的告别——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为我的经历画上知名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