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城交”)联合深圳市绿色与智能建造学会,在深圳成功举办了两场聚焦智能建造领域的重要活动——智能建造技术运用研讨会与智能建造技术导则培训会议。活动汇聚政府、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围绕智能建造前沿技术、政策标准、应用实践及生态构建展开深度交流与研讨,旨在凝聚行业智慧,共促智能建造技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圳打造全国智能建造示范城市。
智能建造技术运用研讨会
聚焦前沿与实践
7月14日,由深圳市绿色与智能建造学会与深城交联合主办的“智能建造技术运用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议聚焦“智能建造技术运用”主题,邀请高校专家、企业代表等,围绕“双碳”交通、低空经济、智能建造等前沿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学会秘书长赵泽毓主持会议,介绍了学会推动智能建造发展的桥梁作用及与深城交联合开展的相关研究项目,邀请各方共促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城交副总经理杨宇星致辞,强调了深圳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潜力,提出构建生态圈、塑造深圳模式的愿景,并介绍了深城交在智慧交通转型和数据基建方面的进展。
专家的主题报告聚焦前沿: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教授李晔探讨了构建“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三网融合的新质交通双碳体系,提出“四元驱动”策略及面临的跨界融合等挑战。上海同济技术转移公司董事长、同济大学低空研究院副院长贺鹏飞深入剖析了eVTOL飞行器的核心科技问题与应用潜力,指出规模化商用需突破电池、适航等挑战,需产学研协同。深城交综合交通科技公司总经理徐正全展示了深圳全域数字CIM平台赋能道路巡检、工程调度等实践,介绍了联合学会制定智能建造场景地图及产业生态策略的工作。
多位行业领先企业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实践经验:中建科技介绍了其模块化建筑产品体系及智能建造优势;华为分享了全屋智能方案及生态圈建设;广联达提出了数据驱动的数字设计解决方案;奇航疆域介绍了其无人机巡检解决方案。
与会专家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等场景展开研讨。市建筑工务署代表在总结中肯定了会议价值,强调需打通数据链、集成技术,表示将与学会、深城交等共建场景地图、共享资源库,依托示范项目推动“深圳模式”,并邀请企业参与。
智能建造技术导则培训
深化理解与协作
7月16日,由深圳市绿色与智能建造学会与深城交联合主办、深圳市住建局指导、龙华区政府支持的“智能建造技术导则培训(深圳)会议”在深城交总部大厦举行。会议以“导则宣贯·场景营造·生态融合”为主线,聚焦《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解读、技术分享及案例剖析,吸引200余人现场参会,近2000人在线观看。
学会秘书长赵泽毓主持会议,强调培训旨在深入解读国家《导则》,为深圳实践提供指引。龙华区副区长高辉介绍了龙华区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探索成果,表示将持续推动技术落地。学会会长张仲华表示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刘美霞处长系统阐释了《导则》的编制背景、框架与关键指标,指出其从“技术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三维构建顶层设计,强调工业化为基础、数字化为手段、绿色化为目标,肯定深圳实践并建议在标准体系和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上突破。
专题报告环节,深城交综合交通科技公司总经理徐正全重点展示了深圳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实践及全域CIM平台深度应用,并以妈湾跨海通道等项目为例,阐述数字孪生技术如何实现工程智能化管控,验证“交通-建造-城市”数据贯通模型。中建科技、广联达等企业专家分享了前沿探索。
培训后,40余家企业代表围绕“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策略”展开闭门研讨,就痛点深入交流,形成技术推广建议清单,纳入深城交与学会联合课题。同期,学会召开理事会,新增副会长单位及副会长,发布首批智能建造专家库名单。深城交将联合学会、市住建局、市工务署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地图”研究与相关条例修订。
本次系列活动成功实现了前沿技术交流、政策标准解读、实践经验分享与产业痛点研讨的融合,在深化政策理解、明晰技术路径和促进产业对接上形成了“深圳共识”。分享的技术成果是行业智慧的结晶。深城交将继续携手深圳市绿色与智能建造学会,搭建开放共享平台,凝聚各方力量,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智能建造项目落地,持续推进行业发展,为深圳乃至全国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