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好奇,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数千年前,古人是如何精准划分四季、指导农耕,甚至尝试理解个体命运与浩瀚宇宙的联系?
当我们仰望星空,那片亘古不变的璀璨,曾是全人类文明共同的导师。
观测天象,是人类文明破晓时分共同的启蒙课。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等文明都曾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璀璨的光芒。
尽管它们后来因各种复杂原因逐渐消逝,但这些文明有着一个显著的共性:
在生存繁衍和生产生活的演进中,人类怀着对神秘宇宙和大自然的无限敬畏,通过对天象的观测逐步形成了诸如天文历法类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这并非偶然,因为对于古人来说,天空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何时播种、何时收获,何时可能遭遇天灾,这些都需要通过观察天象来判断。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未曾中断文明史、四千年传承不绝文献史的国家,在天文学领域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考古证据表明,中国古人的天文观测活动至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
那时的人们没有先进的观测设备,只能凭借肉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
这种执着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
玉璇玑:古代天文学的神秘瑰宝
《易经》中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天文与人文的关系。
古人认为,正是因为刚、柔两种力量的交会,宇宙才摆脱了混乱无序,于是才有了天文。天文学焕发出的文明,让人们摆脱了野蛮,从而有了人文。
圣人们通过观察天文,预测自然的变化;通过观察人文,教化人类社会。
这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什么是文化?
在漫长的天文探索中,中国古人发展出了一套独特而精密的体系来描绘和解释天体运行及其与人事的关联。
其中,“七政四余” 堪称这个王冠上最亮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历法学乃至哲学思想高度融合的结晶。
首先,在历法学领域,七政四余通过对太阳系星体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使得古代天文学家能够精确计算并预测各种天象,为农业生产安排、节气划分等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
要知道,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历法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收成,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古人根据七政四余的观测结果制定历法,确定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
比如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就与七政四余对天象的观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指导着古人的农耕生活,即使在今天,二十四节气依然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宇宙论的视角看,七政四余体现了古代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七政四余对天象的观测和研究,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它让古人认识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宇宙的运行规律,只有顺应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政四余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古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上。
古人通过长期观测积累的星体运行数据,为后来的天文计算提供了基础,也促进了数学、机械等相关学科的进步。
例如,为了更精准地观测天象,古代工匠们设计制造了多种天文仪器,这些仪器的制作工艺和原理,至今仍具有研究价值。
古人观测天文的七种神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七政四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人探索宇宙的记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为何今日我们仍需仰望星空?在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的科技时代,学习七政四余,其意义远非简单的“天文”,更是一种“人事”预测未来。
它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另一种宝贵的视角:
如何解决人生焦虑?
如何顺应个人运势安排生活?
如何在纷繁复杂中找到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
为什么要学习七政四余?
七政四余都能给予我们指引,帮助我们让生活更美好!
如果你想读懂你的人生说明书
8月16日-21日
古典占星·七政四余命理学线下课
便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线下课授课人:七政四余传承人彭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