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被誉为“两弹一星”的元勋。美国人曾惊叹:“他抵得上五个师!”面对各种阻挠,他宁愿被枪毙也不肯放弃归国梦想。他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下归国信,辗转寄回国内。五年辗转归途,十年铸就“两弹”辉煌。他始终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同样能做到。”他就是钱学森。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辞世,享年98岁。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关于他的动人故事,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一张尘封的考卷
1980年,上海交通大学的金悫老师将一份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考卷捐献给学校。考卷时间是1933年6月,课程为水力学,而考生正是钱学森。此次考试中,他六道题目全部答对,仅在最后一道题的公式推导中,因为“Ns”中少写了一个“s”,被扣了4分。
1929年,钱学森以全班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自大三起,他每学期成绩均保持在90分以上,毕业时,他以机械工程学院第一名的总成绩荣耀离校。
一句坚定的宣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渴望尽早回国参与建设。然而,美国以种种手段阻挠他的归乡,迫使他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听证会。
当时,美国海军部副部长曾愤怒表示:“他掌握着美国所有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顶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宁愿把他枪毙,也绝不允许他回中国。”面对威胁,钱学森毫不退缩,斩钉截铁地回应:“我效忠的是中国人民。”
一封写在香烟纸上的信
在漫长的听证过程中,钱学森的坚定回答显然令美方恼火,结果他遭遇了无理拘禁。探照灯全天候照射,整整十五天不让休息,非人的折磨让他体重骤减,甚至一度失语。获保释后,39岁的钱学森又度过了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活。
直到1955年6月,他和家人躲过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视,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下了一封信,辗转寄回国内。在信中,他深情地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念祖国,渴望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经过艰难谈判,美方最终同意放行,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结束了长达20年的海外漂泊,重返祖国。
一句霸气的回应
回国后,陈赓大将曾问他:“中国人自己能搞导弹吗?”钱学森毫不犹豫地回应:“怎么不能?外国人能做到的,难道中国人不行?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吗?”陈赓听后十分振奋,“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1956年10月,在钱学森的领导下,我国首个火箭和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55岁的他担任试验总技术负责人,亲眼见证了“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自此,中国的核导弹具备了实战与威慑能力。
钱学森还亲自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这些后来担当中国导弹、火箭、卫星和飞船总设计师或总指挥的精英,成为国家的栋梁。
钱学森的毅然归国,令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发至少提前了二十年。
一个专用名称的诞生
1967年,钱学森在一次卫星方案论证会上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从此,中国的空间探索拥有了规范而统一的专用名称。
1970年,他又提出“航天员”这一称呼,替代国外普遍使用的“宇航员”。他说:“我们有天空、大海、陆地的领域划分,称‘航天员’更符合规范。”钱学森深刻影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些宏伟的科学设想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珍藏着他生前书信和文章。他曾提议发展“电动汽车”,将虚拟现实译为“灵境”,并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他大胆预测:“人类渴望的宇宙航行时代,已经真正来临。”这些科学理念在几十年后的今天逐渐成为现实。
1987年,钱学森以中国科协主席身份访问英国和联邦德国,目睹街头络绎不绝的汽车,开始思考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他预见几十年后,中国汽车需求将突破千万辆,能源和环境问题将日益严峻。
经过多年深思,他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科技实际,于1992年致信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建议“中国汽车工业应跳过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环保新能源阶段”。
事实证明,钱学森的远见卓识极具前瞻性。30年后,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热点,中国成功实现了在该领域的弯道超车。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七年位居全球首位。
他还曾论及虚拟现实技术:“这是继计算机革命后的又一重大技术,将带来一系列震撼全球的变革。”这番话出自上世纪90年代的钱学森。三十年后,他对Virtual Reality的“灵境”译法,彰显了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中国式浪漫。
钱学森坚信,灵境技术将扩展人类感知,推动人机深度融合。这一观点,正被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所印证。
一生关注载人航天
钱学森晚年一直密切关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他心中一直怀有一个愿望——将中国人送上太空。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回到北京后,杨利伟特意到钱学森家中汇报这份荣耀。
自神舟五号起,每位凯旋的航天员都会拜访钱学森,向这位中国航天奠基人报告成功,直到他去世。神舟七号,是钱学森一生中目睹的最后一次中国载人航天任务。钱学森曾说:“人民说我为国家和民族做了点贡献,就是我最高的奖赏。”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先驱,钱学森的名字伴随着中国航天的无数辉煌时刻。
从“天问”探火到“天宫”揽胜,从“北斗”导航到“嫦娥五号”采样……如今,梦天实验舱即将发射,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收官阶段。
一代代中国人将继续无尽探索星辰大海,这正是对钱学森最深切的缅怀与致敬。
致敬这位国士无双的英雄!
酷玩实验室经授权转载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