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系统因水温适宜、营养丰富,容易滋生细菌、藻类,导致管道堵塞、换热效率下降,及时添加使用杀菌灭藻剂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以下从五个步骤详细讲述正确使用方法:
一、前期水质检测与药剂选型
- 检测指标:需测定循环水中的异养菌总数(建议≤1×10⁵CFU/mL)、藻类种类(如蓝藻、绿藻)及pH值(通常6.5-8.5)。
- 药剂匹配:氧化性杀菌剂(如次氯酸钠、L-621):适用于快速杀灭细菌,但需控制余氯(0.5-1.0mg/L),避免腐蚀金属管道。非氧化性杀菌剂(如异噻唑啉酮、L-601):适合长期抑藻,对铜材兼容性更佳。
二、投加方式与剂量控制
- 冲击式投加:每周1-2次集中投加,剂量按系统容积计算(通常50-100ppm),适用于藻类爆发期。投加剂量根据季节变化也会有所不同,冬季周期长一些,夏季的使用周期短一些,具体可参考药剂生产商的使用说明。
- 连续式投加:通过计量泵持续添加,剂量为20-50ppm,适用于稳定运行期。
三、兼容性与复配禁忌
- 避免与阻垢剂冲突: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类阻垢剂可能降低非氧化性杀菌剂效果,需间隔2小时投加。
- pH调控:氧化性杀菌剂效果随pH升高而减弱,建议投加后控制pH≤8.5。
四、监测与调整
- 实时检测:使用余氯试纸(氧化性药剂)或异养菌培养法(非氧化性药剂),每日记录数据。
- 剂量优化:若余氯持续>1.5mg/L或菌落数反弹,需增加10%-20%投加量;若出现管道腐蚀,则减少氧化性药剂比例。
五、安全与应急处理
- 防护措施:操作人员需佩戴橡胶手套、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高浓度药剂。
- 泄漏处理:药剂溅到皮肤时,立即用清水冲洗15分钟;泄漏至地面需用砂土吸附,禁止冲入排水系统。
案例实践
山东某化工企业循环水系统曾因藻类滋生导致换热器压差上升30%。通过每周投加80ppmL-601杀菌灭藻剂(冲击式),配合每月50ppmL-621冲击处理,3周后藻类密度下降90%,换热效率恢复至设计值。
正确使用杀菌灭藻剂需结合水质动态调整方案,兼顾效率与安全性。建议每季度进行生物黏泥检测,优化药剂组合,实现系统长效稳定运行。